故宫以东-激活非遗能量,体验非凡匠心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14
张宪
1954年生于北京,齐派传承,国画世家。七十年代拜许麟庐、刘迅、李颖等中国画大师学习。现为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欧洲分会荣誉主席,维也纳中国美术家协会特约艺术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张宪画集》、《视觉》、《色彩世界》等个人画集,作品名录入百余刊物。
张宪的公益作品《和为贵》
张宪作品《高飞》2012年6月16日,搭载神舟九号遨游太空
■龙露
世家
今年63岁的画家张宪出生于丹青世家,祖父张梅村师从张大千,父亲张云程是许麟庐的入室大弟子。他的作品不但两次搭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而且每天还会出现在央视上,坐拥亿万观众……去年,张宪之子张墨千的作品《天外天》,也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业界唯一一对父子画作都飞向太空的佳话。
张宪在华威桥的画室布置得很简单,一间六十平方米的客厅被画案占去了二分之一,客厅四壁挂满大大小小不同时期的画作,墙角堆满了画框和画具,还扔着粘了灰尘的奖杯。“我用完这点墨,咱们再聊。” 进屋时,张宪老师正在作画,一张六尺白宣上染染点点,一座墨峰已初露峥嵘。稍息,张老师的夫人李晶端上热茶的当口,他已搁了笔坐在我对面,聊起了家里四代的丹青往事……
家学渊源师承齐派
说到书画,到我这,已是第三代了。听父亲张云程讲,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张梅村拜张大千为师。两人说是师徒,但关系却甚好,又是同宗,所以亲如兄弟。为这,大千先生曾亲自为祖父在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操办画展,还多赠画作,又为祖父的作品上题诗助兴。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浩劫”,这些画作丢的丢,烧的烧,只剩下一件祖父所画,并题有大千先生诗句的孤品。这件孤品能收回来,说起来也是巧合。30多年前,亲戚家在整理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幅画,并无偿赠还。我和父亲将之视为家传之物。师爷许麟庐听说后,专门画了一幅画,赠还亲戚家,算做了补偿。
张宪回忆:许麟庐可算是我的师爷了。因我祖父的关系,往来间也交好了齐白石等名家。许麟庐作为白石老人的得意弟子,自然与我家很熟。我父亲还入室成了许麟庐的大弟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老爷子曾说:我有九个孩子,走了一个(早夭),你来了,我还是九个。许家是全国各大名家常聚之地,迎来送往多是我父亲。当时的大家们很是随意豪放,常信手给父亲画个小画,待父亲用自行车送其回家时,再用章赠送。父亲说,这当中,看遍大师们现场挥毫,运笔用墨,待得画作,回家后反复琢磨,受益匪浅。
4岁那年,张宪一家搬到西琉璃厂附近的万源夹道11号,附近住的大多是荣宝斋的子弟,自己也常到荣宝斋玩,还趴在柜台上看父亲画的小书签卖得怎么样。大师邵宇的一幅风情画,触动了他,这一画就是六十年。在万源夹道住的20多年,他常随父亲去看师爷许麟庐,周围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为他成长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洗笔研墨画虾小成
在师爷许麟庐家,张宪很少见过老爷子手把手教弟子。洗笔研墨,然后看老爷子作画,就是学习。现在想来,这就是:学我者死,似我者生的道理吧!看画,看的是神采。我当时还小,画了画还轮不到让师爷看,得先让几位师叔指点,稍好了,再让师奶点评。点到不足,张宪就拿回去苦练。这一轮下来,仅画好一个虾仔,已是大半年光景。等过了师奶这一关,师爷看了颇觉渐入佳境,捉笔在小作上题:“小宪画虾”。这一课才算是结业了。
在师爷许麟庐家,张宪有幸先拜了北京画院院长刘迅先生,系统学习西洋画法;又拜了北京画院的李颖先生,学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并融合了齐派写意,形成了“江南”独特风格。
张宪说,这些大师们与我爷一样为人谦和,每次刘迅老师初成大作,都对我说:小宪,实事求是地讲,这画好不好?而我每每外出写生,李颖先生必亲笔荐书,为我提供很多方便。
“其他各位大家能称上一字之师的就更多了。”张宪感慨道,黄永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画猫头鹰就是偷学的黄先生。那是1976年,一次到师爷家,正赶上黄先生来做客,兴之所至,画了猫头鹰。大师的一勾一点,我全印在脑中,之后反复研习,“偷”学成此艺。此后不久,当时在《北京广播电视报》当编辑的田伯平先生与我商量,要用我画的猫头鹰做插图,名为《益身图 大吉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注解为:该工作工作,该休息休息。
张宪说:除了师爷,他最佩服黄永玉老先生,所以,在我的画中也无形中有了他的影子(画风)。比如,丙烯这种颜料,很多画家不会用,也不敢用。但黄老爷子用。他不但画写意,还涉猎漫画、油画等等,兼各家所长,并著书立说。这些对我的艺术生涯影响很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张宪在“红都”当美工。主持了“红都”、“蓝天”、“造寸”多个商业品牌的设计。当时的“红都”只对极少出国人员服务,即使是一些大画家要做件衣服,也得走“后门”。他那个小画室,经常是高朋满座。刘炳森夫妇、范曾、刘迅、靳尚宜、佟伟、夏湘平等都来过。红都的师傅们知道他与这些大家很熟悉,就托他求画。从他的画室中流出的墨宝也是难以计数。
张宪说:当年的收入都很低。为了贴补家用,他还帮画社画篾片、艺术挂帘、暖水瓶等。记得八师叔许化夷找他给和平画店画册页,一张20元。他画草虫儿,然后师叔补草。数月下来,画了上百张,他也把虫草技艺练成了。
红荷初绽高飞太空
2009年12月19日,当国家领导人出席澳门回归盛典,当他们走下飞机招手致意时,身后的《盛世红荷》格外艳丽,这幅作品就出自张宪之手。此外,张宪的作品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
航天英雄杨利伟曾到张宪的画室做客,在看了他的油彩画后称,眼前一亮; 2011年,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先生收藏了张宪的现代油彩画作品《荷》。
2012年6月16日,张宪的作品《高飞》随欧阳中石、赵长青、张飙、田伯平、陶亚平等十位书画家的作品搭载神九飞向太空。他还有兴成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第225名发射队员,一套航天服和勋章成为他众多荣誉中最珍贵的一份。
其实,对于普通市民来讲,张宪的画并不陌生。每当打开电视机,收看央视新闻前,都会看到一幅油彩水墨画《和为贵》。这是2015年,张宪先生无偿为中宣部公益宣传片赠送的。2008年,张宪还与北京地铁签订了长年公益广告合作,包括《和为贵》在内的多幅作品,提供给地铁做走廊橱窗展示,让来自国内外的乘客了解中国文化。
后生可畏继承创新
傍晚时分,张宪的独子张墨千来到了画室。80后的他,作为张家的第四代,不甘走前辈的老路,清华美院油画研究生毕业后,油画“西藏风情”系列的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在人们认为,他会沿着这条成功之路走下去时,张墨千突然把浓重的色彩,新的材料,西洋的技法投入到画布上。一幅梦幻般的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张墨千说,梦幻系列的画法有点延续父亲的油彩水墨画,也可以说,是与油彩水墨画同根而生。因为基本的材料都相差不多,而不同的是画风和技法。杨利伟在看到我的作品时曾说过,“这就是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太空。”
去年11月,张墨千的作品《天外天》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畅游太空。这也成为业界唯一一对父子画作都飞向太空的佳话。
如今,张墨千同他父亲一样,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2016年下半年,受国际美协常务主席官其格、副主席于峰先生之邀,参加国际美协欧洲分会组织的欧洲巡展。
“不喜梨花不爱桃,梨花寂寞桃风骚,竹梅双青堪伴我,习习风来韵自高。”念着祖父的诗句,张宪父子早已选择了对华夏艺术之路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