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兵而起今再兴 小站稻香飘143年

网友 2023-11-12 16:40:28

一家焖米饭,是一村闻米香;启锅之后,一层米油晶莹透亮;干吃米饭就成,都不用就菜;熬成粥,能挑7次浆皮……这就是老人们对小站稻的切身体会。日前,天津小站稻推介会在天津举办,记忆和味觉中的小站稻再次得以焕发新的魅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小站和小站稻得名不过百余年,这稻米为何历久弥香?走进“因兵而兴 因米而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小站,才能深切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含义。

因兵而兴因米而名

进入小站镇,如今与米立方、小站练兵园一起,最受关注的就是刚落成的4583.74平方米的小站稻作展览馆,馆内的“展馆之宝”之一就是巨型《盛军屯田图》,稻作馆的尚可告诉记者,虽然是复制品,但是首次将原图标注地契的每一个文字都清楚恢复,“展现了当年周盛传盛军在小站屯田的细节。”

小站和小站稻的得名和周盛传息息相关。尚可介绍,小站最早称“下污”,《沧县志》中可查,名字是就地貌而言的,说它是地势低下易于积水的劣土。史书把这块退海之地称作“海滨沮洳”,说它“萑苇丛集”,地貌是“坑塘沟淀,深浅无测,阡陌纵横错综迷离,有旱路忽而便是泥淖,舟不可楫,车不能涉。”而“下污”成为军事重地,用天津近代史研究专家周醉天的话来说,是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大海防”建立的陆上一道防线开始,西自河北青县马厂,东至塘沽新城,共计

140里。“沿大道设军中驿站,10里一小站,40里一大站,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天津文史学者张绍祖说,同治九年

(1870)秋周盛传率盛军被调屯卫畿辅,光绪元年(1875)调任天津镇总兵,被授专任津沽屯田事务。是年2月,盛字军移屯小站垦区设“亲军营”。盛军移屯马步兵共13个营,这些营盘,当盛字军被裁撤之后,发展为村子,如今日仍存有盛字营村、传字营村等。新驻营地本是海滨盐碱沼泽区域,居人寥寥,为此,周盛传在亲军营之南、“小站”东侧筑城,购材建屋以留商旅,建设了一个新的小镇,命名新农镇,或称兴农镇,后来当地人习称为“小站镇”。每年小站稻传统的下种和收割的时节,分别在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七月二十八举行庙会。“地点最早叫全神庙,后改建为新农寺,修筑了盛军屯田会馆。”张绍祖介绍,光绪十一年(1885)周盛传病故,清廷颁予谥号,并赐建专祠供奉,新农寺即兼作周公祠,成为小站建镇的地标。周公祠前面,就是著名的马厂减河。

天津种稻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年间,古渔阳(今蓟州区)曾垦稻田8000余顷。北宋年间,修建了一条从雄州、郑州、霸州直到包括现在的小站地区在内的渤海海滨600里长的堤堰。开渠建闸,引水灌溉,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大面积植稻成功,明代徐光启亦在葛沽辟水田,将水稻“南种北引”。在此之前,天津素以葛沽稻著称。清咸丰初年(1851),僧格林沁督兵大沽海口,在咸水沽营田3540亩,在葛沽营田750亩,其营田方法仍是引潮水灌溉。而下污,不仅是盐碱地,而且经常受到海水洪灾侵扰,盛军屯扎马厂,李鸿章又希望能自给自足,小站稻的初衷为“兵米”。周盛传从事小站屯垦10年,开挖了马厂减河,修筑了靳官屯大闸,开挖了月牙河等大小引河数十条,建大小闸桥涵50余处,开出稻田6万余亩。改变了津南旧围田只依赖潮水顶托的灌溉方式,开发了引入南运河水的复合水源。而且,大石闸九历百余年的建筑,至今坚挺如初。尚可解释:“我们从历史资料上查到,这些闸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天津大水时,还为当地起到防洪排泄作用。”小站建镇和小站稻拓植成功是周盛传盛军对天津的两大贡献。“变废为宝。”

76岁的小站乡贤刘景周告诉记者,正是引来的御河水(南运河),不仅冲刷了小站的盐碱地,保留了大量矿物质,还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及氮、磷、钾等有机肥料形成了黄土层,让小站的水田得天独厚。尚可出具的一份资料显示,漳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吨黄土含氮0.8—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大量沉积的有机肥料,随着马厂减河流入小站这片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当时引进的是安徽稻种和葛沽稻种,当地人叫红莲稻。”刘景周说,只要是稻种在这里播种,就能提高品质。同时,小站位于华北滨海平原,东临渤海,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为

4000小时以上,为小站稻保证了2659小时的年日照量,年平均日照率为61%。作为一季稻的小站稻比其他地域的一季稻增加了45天的日照。“天时地利人和,齐了。”尚可说。

曲折前行的“十里村爨玉粒香”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小站因米成名,成为北国鱼米之乡。好吃,是最简单却又不简单的标准,小站稻种植成功后,迅速被送入京城,成为贡米之一。然后,随着动荡的历史,小站稻也历经曲折。

小站在盛军之后,又成为中国近代史著名的小站练兵之所在,欧美各国编印的世界地图册都特别将其标注在图上,成为特殊的乡镇级别“中国唯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小站一度被德军占领,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之后,又经历军阀混战,小站的一些官僚、军阀和封建地主趁机掠夺土地。

1928年,小站营田由天津警备司令部营房营田管理局管理。

1930年,将小站稻区赠送给南开大学做校产,设校田管理处征收地租做教育补助费。

1937年,由冀察绥公署营田管理处接管,小站垦区的稻田管理流于形式,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产量低、效益差。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后,张敬尧将稻田卖给日本人。日本侵略者为支持侵略战争大肆勒索军粮,先后在小站建立农业垄断组织军谷公司和米谷统治会,跑马占地强占民田,对小站地区农民进行疯狂掠夺。“这是一段惨痛的记忆。”刘景周生于

1942年,从父辈们以及自己后来走访中得知当年小站农民的遭遇的痛苦往事。“米谷统治会有1040人,警备、勤农、特务,三个队700多人。武装收集稻谷,对中国人禁吃禁运。”把原土地耕种农民变为农场场工,每天下田十二三个钟头,农忙干活不分昼夜。睡潮湿窝铺,吃草子、混合面,常有人饿晕,积劳而死。农民种收储运均被监控,禁绝私自外运。不少人因偷食稻米被狗咬枪杀而死。“而且割稻之后,把青壮劳力用绳索捆成串,押到塘沽上了大正丸轮船,一批送日本北海道挖煤,一批送东北长白山伐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只有小站北湖村的李华春幸存逃回家乡,其余均惨死在外。”

在天津解放之前,当时的国民政府只重视征收稻谷而不注意发展小站稻生产,小站稻生每亩产量只有100—150公斤左右。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展开土改、新修水利等,1965年,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23. 87万亩,亩产457. 5公斤,总产量

10920.5万公斤。小站在1954年成立初级合作社,当年就被评为全国的水稻丰产社,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按语中,被毛主席誉为“一个作风很好的合作社”。

清道光年间诗人姚承丰在《稔斋诗草》写到:“秋色红莲稻花吐,直至斥卤成膏土……”刘景周说,小站稻的稻种也一直在更加优化的过程中。尚可说,淮军小站屯田从安徽引入一些水稻品种,有大红芒、小红芒、大白芒、小白芒、齐头白等籼稻早熟品种及适应深水处栽培的葡萄红、葡萄黄等品种,后来还从朝鲜、日本引入水源52、水源85、陆羽132、金刚稻、中生银坊等,到了1951年,农民潘富荣从水源52品种中选育出水源300粒。50年代水源300粒及银坊是小站地区种植的两大品种。当时有人赞誉:“银坊香稻传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玑。”

1957年,农业部将爱国(金钢稻)、银坊、水源300粒各5磅经外交部赠给巴基斯坦。1958年,中国农业代表团以水源300粒稻种18.5万斤、银坊稻种6.5万斤作为礼品赠予苏联……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包括“津原E28”“津原47”“津稻179”“津川1号”“津育粳18”“津原89”“金稻919”“津原U99”“天隆优619”等。

干吃米饭的润甜和年菜米粉肉

1956年5月,天津四种民间音乐品类赴京参加首届全国民间音乐会,其中有《小站挠秧号子》。“这是小站农民在田里劳作时,即兴发挥、有相对固定的调没有固定词唱的小曲。”尚可说,这是当地非遗项目。稻作馆组织过当地传承人进行表演,“老人们说,荒腔走板,添衬夹花儿,皆成特色。”

有人感叹小站稻“不如以前”了,小站人说,来,尝尝正宗的小站米。对于这当时中国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人人都能夸出一堆好词儿来:颗粒均匀、如水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至今,这也是小站稻的“基本标准”。“我们说是吃小站米。”刘景周告诉记者,过去是大锅烧柴焖米饭,真是一家做饭,全村闻香。启锅之后,米粒肉头,米油晶莹透亮。“要是熬粥,盛一碗出来,能挑7次浆皮。”小站人还用米汤浆被子,“把米汤兑上开水,把被子洗过后再用米汤水浆。”有着米香不说,还特别保暖。天津师大的陈光裕教授小时候住在武清,就喜欢小站米的味道。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津南教书,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小站米属于市场上比较高档的米了。”陈光裕说,那股沁入心脾的香气至今还留在记忆里,他形容自己对于好吃的口感是“有点甜口,油性大,干吃米饭不就菜都行!”当时产量有限,有时候会直接从小站带一些给亲朋好友们尝尝。软而不糊冷后不硬的小站米,除了煮粥蒸饭以外,因小站稻有黏性、胀性小,还在当地被磨粉做成米糕以及米酒,甚至作为菜点原料。

25岁的吕长旭告诉记者,小站过年时有一道“米粉肉”就必须要用小站米做,“要用酒瓶子把米碾碎,当地叫擀米粉,然后和腌制好的扣肉条码在碗里放锅上蒸。”吕长旭说,讲究的做法,有时是把小站米和大料等先混合擀,而且蒸之前,要放置一会儿让肉味、米香、调味料相互融合进味,“年菜必不可少,入口软糯,唇齿留香。”从外观、气味、味道等标准比较,小站米“综合素质”依旧名列前茅。“隔夜饭依旧有香气。”上世纪50年代,小站稻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当地农民也频出指导。小站稻后因天津水量减少而衰落,下滑到低谷时,全市种植面积仅11万亩。近年来,不断恢复生产面积。迎新合作社在原有亩产千斤的200亩种植基础上,今年的300亩、位于周公祠前当年盛军屯兵垦田的原址田又喜获丰收,“都是礼盒包装销售,供不应求。”日前,天津小站稻推介会吹响了小站稻振兴的集结号。到2020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2022年达100万亩,培育3个小站稻知名品牌,打造“中国名牌”大米品牌。“西青、宁河等区域都有小站稻在种植。”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特别是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稻田立体种养、中医智慧农业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小站稻的生产正在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即将于

11月1日正式开馆的小站稻作展览馆,和米立方、小站练兵园以及小站当地迎新合作社等集种植、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综合农庄,让小站镇焕发新的魅力,历史文化、生态种植、旅游观光以及地道美食——这一碗小站米,何止香飘一村一城啊。新报记者单炜炜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718.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