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京味美食 开启老北京独特的味觉记忆

网友 2024-10-28 02:22:46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其美食文化也同样令人称道。北京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就让这些经典的美味,开启我们味蕾的盛宴。

特色菜肴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以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的特色享誉海内外,把薄饼轻轻摊开,抹上甜面酱,放上葱丝、黄瓜条,夹上几片香脆的烤鸭,卷起来放入口中。瞬间,鸭皮的酥脆、鸭肉的鲜嫩、酱料的香甜、葱丝和黄瓜的清爽在口中交融,那滋味,简直妙不可言。

京酱肉丝

京酱肉丝,是一道知名度很高的菜肴,它是北京菜中的经典代表菜之一。制作时选用猪瘦肉为主料,辅以甜面酱、葱、姜及其它调料,用北方特有烹调技法“六爆”之一的“酱爆”烹制而成,咸甜适中,酱香浓郁,风味独特。

炙子烤肉

炙子烤肉是传统的老北京烤肉方式,一口带着纹路的大厚铁盘,架在火炉之上,这便是北京人所说的炙子,炙盘汇聚热量,放上早已腌制好的鲜牛肉、鲜羊肉,热气被输送到肉中,传出悦耳的滋啦声响,烤出的肥油则顺着铁板间的缝隙滴至果木炭上,肉渐熟后一定要趁热蘸上孜然、辣椒等送入口中,肥而不腻的肉质吃着鲜香无比,残留的肉汁也提供着无限惊喜,连同肉一起烤出的洋葱鲜甜爽口。

麻豆腐

若要找出一道仅北京独有的菜,那恐怕唯有麻豆腐了。如膏似脂的麻豆腐盛在盘里油汪汪的,通常会用铁铲子拍成个墩儿形,并且在墩儿的上头压出个小窝来。把青韭或一种叫“野鸡脖”的韭菜切成一寸来长,撒在小窝四周,让这灰不溜秋的小菜点缀上点点青翠。那特有的酸香与韭菜的清辣融合在一处,形成了一股别致的香馨,走窜到牙根儿。之后再炸上勺滚烫的干辣椒油浇上。只听“吱啦”声,原本是下脚料的麻豆腐就此幻化成美味,真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面食小吃

清代杨米人《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老北京的小吃就是让人回味,边吃还能边听故事,一种小吃就是一个故事。

面茶

老北京面茶,是一种老北京的传统小吃。面食面茶不是茶汤,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芝麻酱要提起来拉成丝状转着圈地浇在面茶上。老北京讲究喝面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两手捧住碗,把嘴唇拢起,贴着碗边,吸着,由右往左,热乎乎地一口。碗里的面茶和麻酱一起流到碗边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酱又是面茶,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味道。

豆汁,焦圈儿

有一种酸爽叫“豆汁儿配焦圈儿”。有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给他一碗豆汁就知道了,对那奇异的酸爽味道甘之如饴,还沿着碗边吸溜着喝下去,便是一种身份的证明。

芝麻酱烧饼

北京人常吃的一种烧饼。饼面上粘满芝麻,饼瓤抹麻酱、撒椒盐后卷折,故而多层。先在铛上烙近半熟,再放入炉膛中烤之,出炉后外焦里嫩,酥软可口,味微咸。 在品尝北京烧饼时,老一辈人讲究一手横捏着,一手托着,有芝麻的一面朝外,体现出对事物的敬重,也寓意着做人要有里有面、有内有外。您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品尝,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

卤煮

卤煮是一种饭、菜、汤合一的小吃,锅中煮猪肠、猪肺、炸豆腐等,四周码一圈戗面火烧,食之口感丰富、脂香醇厚,汤汁饱满。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

炒肝

炒肝的食材看似简单,却搭配出了令人惊艳的口感。以猪大肠和猪肝为主料,鲜嫩的猪肝片与爽滑的大肠段相互映衬。先将猪大肠处理干净,煮熟切段。猪肝切成薄片,用淀粉抓匀。然后将葱、姜、蒜等配料爆香,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煮出浓郁的汤汁。接着放入大肠和猪肝,勾芡至浓稠,让每一块食材都裹满醇厚的芡汁。出锅后的炒肝,汤汁浓稠,色泽酱红。入口时,猪大肠的醇厚香味率先占据味蕾,猪肝的鲜嫩紧随其后。芡汁的细腻口感和浓郁香气,让人回味无穷。

炸糕

无论是在热闹的胡同口,还是在繁华的小吃街,北京炸糕总是能吸引着众多食客的目光,刚出锅的炸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一口咬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酥脆,那“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是在演奏一场美食的交响乐。而馅料则是整个炸糕的灵魂所在,细腻的豆沙馅甜而不腻,恰到好处的甜度让人陶醉其中。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豆沙的细腻和糯米的香气相互交织,给味蕾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

点心甜品

驴打滚

"驴打滚儿"学名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入口绵软,别具风味。

豌豆黄

豌豆黄儿原本只是应季的民间小吃。按老北京的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儿,从这天开始直到五月天,北京城的庙会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推独轮车小贩的身影,听到那动听的吆喝“嗳小枣豌豆黄儿,大块的哟”豌豆黄儿的成品,色泽浅黄,口感细腻,味道香甜,是春夏时分的应时佳品。

《故都食物百咏》里有一首诗是专门写这种豌豆黄儿的:“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这种大众化的豌豆黄儿也被称作“粗豌豆黄儿”,其制作方法相对简单。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用砂鼓子(一种较厚的平底圆砂锅)将豆焖烂,然后放砂糖,再加放特制的水和去核的红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等水分渐干,冷却成块即可出锅。黄色为底,满嵌红枣,晾凉后切成三角形或菱形,就成了红黄相间、煞是好看的成品了。

细豌豆黄儿去了小枣,突出了豌豆纯净自然的基本味,越简洁质朴的东西,可能滋味就越纯正,越真切,也越地道。淡黄色的细豌豆黄儿更加纯净细腻、温润通透,更加突出了御膳的精致,也找到了食之真味的本色。就这样,这种原本是民间的小吃,经过改革竟也登上了各种高级宴会的席面。

艾窝窝

艾窝窝历史悠久,明朝万历年间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也有记载:“艾窝窝色雪白,球状,质黏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到民间就称为“艾窝窝”了。曾有诗云“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艾窝窝的特点是颜色洁白如霜,质地细腻柔韧,馅心松散甜香。

糖耳朵

糖耳朵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绝”中的代表,又称蜜麻花,因其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色泽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味道甜蜜可口,甚是惹人喜爱。糖耳朵做法较为复杂,主要分为面皮、糖芯的制作,需经过和面、醒面、造型、油炸、浸蜜等步骤。

制作面皮时需加入适量老肥,面不能和得太软,否则炸出来的糖耳朵不容易定型。老面如果醒发不到位,面团就吃不进饴糖,饴糖如果和不好,糖面就会发硬。

味觉的记忆,会终身留在脑海里的,何况老北京的小吃,从外形到制作,那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啊!难怪前人有人做诗曰:“耳朵竟堪做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70981.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