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热门直播app让你假期更充实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14
延庆旱船
北京延庆,古称妫川,每逢重大节庆,人们总能看到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演出——“花会”,舞龙的、扭秧歌的、踩高跷的,上千名演员、几十个表演项目一起上街,刮起一阵“最炫民族风”。其中有一个项目非常吸引眼球:彩船穿梭、唢呐喧天、锣鼓齐鸣,这就是延庆旱船。
延庆旱船是延庆民间花会的艺术形式之一,表演者在陆地上模拟水上行船的细节,道具由木架子制成。3只小船组成一队,互相追逐表演。2014年,延庆旱船入选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小旱船 陆上游弋
延庆旱船是延庆民间花会的艺术形式之一,表演者在陆地上模拟水上行船的细节,道具是按照船的外观形状、用木架子制成的,船身周围缀上绘有水纹的布裙。船顶的形状类似延庆古建筑戏楼的样子:前部为半圆形,后面呈正三角形。在船的上部,糊着绘有吉祥图案的细白纱,船的四角拱头各挂一个彩绸绣球。
最早的延庆旱船是由两个人共同驾一只大船。据说,后来村民们看到驻扎在延庆的***第二十九军也在玩旱船,体积小而且轻快,于是他们就把大船改成了小船,3只小船组成一队,互相追逐表演。之后各村纷纷效仿,并且在3只船的基础上发展到9只船。
3只船所演绎的故事来源于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白蛇传》,3位表演者分别装扮成白娘子、小青、许仙的模样,演绎3人游西湖的故事。其中,扮演白娘子的演员是领舞者,许仙和小青紧跟配合,时而交叉,时而旋转,时而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好像3只小船在水上飘来飘去,活泼自如。
延庆旱船的“四字妙诀”
2016年元宵节延庆花会上,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虎虎生风的舞狮子、舞龙、高跷、秧歌等特色项目轮番登场。在众多花会项目中,有好几支标准非遗项目“延庆旱船”表演队的身影。表演队的辅导老师丁石锁,是这个项目的市级传承人之一。
丁石锁的父亲丁泰是三只船的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丁石锁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酷爱旱船表演技艺,从五、六岁时起就跟着看、跟着玩、跟着学,并得到了父亲的口传心授。“那时候正月十五有好多花会,我就跟在船后面跑,边看边学”,丁石锁回忆。
丁石锁介绍,旱船有四个特点:稳、飘、快、转。稳中求飘,飘中有快,快中有转。“稳”就是在表演时船不能上下颠、左右晃,要跑得特别平稳;“飘”是指在跑的时候有上下起伏,表现出水里有风的感觉;“快”是跑得快,这是脚底下的功夫,必须脚后跟先着地;“转”的时候也不怕快,越快越好。
丁石锁从父亲那里听说,在船围子上面放一碗水,跑起来水不洒,才证明跑稳了。说到玩旱船的经验,丁石锁说:“虽说是旱船,但不能觉得自己在陆地上,我这个船是在水里边呢,船没有静止的时候,就是风平浪静时,船在水里也动。”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凭借全面而扎实的技艺,在丁石锁的带领下,胜利街的三只船经常在延庆内外表演和参加比赛。1987年,在北京市“龙潭杯”民间花会大奖赛上,丁石锁带队表演的《白蛇传》摘得大赛桂冠;2008年,丁石锁成为了靠前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1月,延庆旱船又入选了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延庆靠前个入选标准非遗项目的花会。
2009年冬,几个学生凑了1500块钱买了3只旧船,组建了“90后旱船队”,整个春节期间不间断演出,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后来,其中的3名队员在延庆文化馆的牵线搭桥下,拜丁石锁为师,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延庆旱船。
在丁石锁的辅导下,几个徒弟长进不小,技艺越来越精湛,对旱船的热爱也越来越强烈。这几年他们走出延庆,陆续参加了很多活动和节目。徒弟邱振飞说,虽然大家各有各的工作,能聚在一起练习的时间很少,但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更珍惜这种机会,想办法争取时间一起表演。
“我们希望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让更多的人知道延庆旱船。作为一个健身锻炼的方式也好,作为一个展示的窗口也好,我们希望能更多地表演,经常展示给大家看。”
2011年,井庄镇被确定为“延庆旱船”的传承基地,配备了道具服装乐器,延庆文化馆组织丁石锁等专家对学员们进行化装、伴奏、套路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员参加各类活动,推动非遗的传承。延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义近年来一直从事延庆旱船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他说,井庄镇有个小学想把旱船做成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也学起来,这件事正在洽谈之中,希望能通过学校,增加旱船传承的途径。
文图来源:文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