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这些历史你肯定不知道!

网友 2023-11-07 14:18:53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星期一农历己亥年 九月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倡导尊老、敬老、助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都会老的,敬老,就是敬自己。十一假期返程高峰到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从家里返程回来的时候,车上的座位和后备箱,都塞得严严实实。可能是一瓶咸菜、一兜煮鸡蛋、妈妈蒸的馒头花卷,烙的葱花油饼,这样的爱看似笨拙,却深连骨肉。空箱回家,满载而归,

普天之下,装不满的唯有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每一份重量,都是深沉的爱!我们总是忙着长大、工作,却忘了父母在慢慢变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中国人的敬老节,重阳将至,别忘了,感谢默默爱着我们的父母长辈。重阳起源 · 发展(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吕氏春秋》内《季秋纪》重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人们在秋九月丰收之际,举行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京杂记》宫人贾佩兰到了汉代,人们诉求多了,于是有重阳节求寿之俗,相伴而来的还有大型饮宴活动;另外,重阳后,漫漫寒冬将来,人们祭祀大火,举行迎火仪式;重阳秋寒新至,人们秋游辞青。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重阳节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仅在宫中进行,到汉时传入民间,被民众接受,三国时,曹丕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南山隐士陶渊明吟:“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了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不论是皇宫,还是民间都一起庆祝;

宋代,“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后宫诸人开始吃花糕庆祝,明清皇帝还要去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到近代,就有了老人节,九九重阳,敬老、尊老蔚然成风,道祝福,送安康,吉祥而温馨。重阳习俗重阳节天高气爽,菊花盛开,亦留下诸多习俗,传承千年,人们邀友结伴,登高以畅怀,吃重阳糕,祝愿往后步步登高,父母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默念,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人们还插茱萸思亲人,辟邪求吉,放纸鹞(风筝),赏清秋如画。农历九月,大地色彩斑斓,最宜赏秋观景怡情,南方部分地区的“晒秋”,诗意浓厚,日出山头,屋顶、窗台,晾晒着丰收的喜悦和深深的秋色。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赏菊最佳,重阳莫忘,饮一杯新酿菊花酒,愿天长地久,敬岁月深情不改,清酒绵长,不辜负这大好秋色。春去秋来,又一年重阳至,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王维登高望远,思亲望乡,杜牧菊花满头,纵饮消忧,李清照黄昏把酒,闻盈袖暗香,……远离家乡的我们,只愿父母长辈康健!九月九日,游子思乡之心,于此尤甚,千里外的惦念,犹如一根线,连接着期盼,父母念孩子人生顺遂,孩子盼长辈无灾无病。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449.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