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这些不收门票的免费公园比想象中更美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14
小翔凤2号到底住过什么人物?
北京小翔凤胡同2号院,又名四品茶府,位于北京什刹海之后海南沿,是北京胡同旅游中最知名的四合院之一。
小翔凤胡同二号院,这个古老的四合院在明朝时有谁住过呢?现如今大家熟悉的恭王府,在明朝后期为明朝的一位公主府,此院也与此有关!
据史书记载和相关部门的考证,到清代乾隆年间,小翔凤胡同二号院为“钮祜禄氏”所属,为和珅同父异母的弟弟居所,为皇宫内务府贡茶,位居四品。是和珅父亲钮祜禄常保世袭了三等轻车都尉,在福建上任期间、战场上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最终担任了福建副都统的职务,福建副都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派驻福建地区的特命全权代表,节制一切党、政、军事务。
小翔凤胡同二号院在二百多年前的主人就是,常保在福建所生之子,在乾隆四十一年之后和珅任户部右待郎开始管理皇家事务时,便把这位弟弟,安排到身边,以协助、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势力。此弟弟非和珅同父同母弟弟和琳。
和琳(1753—1796)清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和珅弟。乾隆时由生员补吏笔帖式累升为湖广道御史,历官至工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四川总督。乾隆中,督理平廓尔喀军事粮饷并筹善后事宜。后率兵镇压贵州、湖南苗民起义,先后任参赞大臣,继福康安为统帅。曾进封一等宣勇伯。嘉庆元年卒于军,谥忠壮。
旧时京城著名八大堂之首:会贤堂
会贤堂始建于1875年,原来是清光绪年间礼部侍郎斌儒的私邸,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任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的家厨王承武相中此地,将原来在白米斜街11号院的饭馆搬至此外,起名为“会贤堂饭庄”。主营鲁菜,兼营风味小吃。其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前部邻海为十二开间大玻璃窗青砖对缝的木结构两层小楼,雕梁画栋,磨砖刻花,古朴典雅,门辟其间。原门口马头墙上原挂有“会贤堂饭庄”铜牌,并有“包办满汉全席”和“供应应时小卖”的条幅。门楣上有“会贤堂”的牌匾,院门外墙有对联,大门门簪上镌刻“群贤毕至”四字。
进到大门影壁前,原有一个硕大的石雕鱼缸。店门内是前面两层院落,每个院子都建有高大的铁罩栅。后院分东西两路,西跨院设有一座小型戏台,院子的前、左、右是客房,院中间可容数百人一同观看演出。东西两跨院间原有一座三层小楼,因唐山地震时震塌了一层,目前只保留了两层。
此外,19号在北京解放时就为北京卫戍区占用,原建筑已经拆除,现改建为两栋不大的居民楼。整个院落内有各种建筑百余间,各房间摆放着榆木擦漆桌椅,白灰墙上挂着不同时代的名人书画,布置得雅而得当。整个建筑群以中式四合院为主,略带西洋风格。
旧京的饭庄以“堂”字号的规模为最大,最著名的有八家,这便是“会贤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惠丰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人们称之为“八大堂”。它位列“北京‘八大堂’之首”,也接待过无数的王公名流。
要说老北京的饭馆,还有“八大楼”,“八大楼”太有名了,不过“楼”对应得是“饭馆”,而“堂”对应得则是“饭庄”。饭庄的建筑都是高档四合院,摆设餐具都十分讲究,而且设有戏台。饭馆呢建筑则是普通四合院了,摆设餐具的档次也都要低一档,更没有大戏台了。饭庄讲究得是气派和排场,而饭馆则以菜肴的质量、适合顾客的口味为重。
群贤毕至的会贤堂到底吸引了多少名人?
会贤堂作为京城著 “八大堂”,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
清光绪十六年(1890)左右,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会贤堂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0余间,二楼有栏杆可眺望什刹海。会贤堂大门的马头墙上挂有“会贤堂饭庄”的铜牌,大门的门簪上书“群贤毕至”四个字,曾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也是唱堂会的地方,后院分东西两路,有房百余间,有花园。
辛亥革命时摄政王载沣曾在此讨论“军国大事”。民国初年溥仪曾派内务府大臣绍英等在此专门宴请徐世昌、熊希龄、靳云鹏等人。
“***”运动爆发前后,不少进步教授在这里探讨新文化运动,1912年鲁迅曾3次来会贤堂。
京剧演员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在此有过表演。
1930年***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的王法勤、陈公博、覃振、白云梯、谢持、傅汝霖等在会贤堂举行过重要党务会议。
会贤堂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业。后歇业,为辅仁大学购买作校友楼,后为中国音乐学院家属宿舍,存有文物建筑65间。
楠书房里的楠木和书香
北京,后海北岸15号,过了银锭桥再向西前行一小段路,不经意间,一座仿古建筑会令人不由驻足侧目。一扇朱漆大门将四合院式的两层院落悄然隐逸其间,沉静而内敛,在恬淡中透露出亘古的温婉和静谧。这就是著名的楠书房,装满金丝楠木家具,蕴涵古色古香气质的“世外桃源”。
论收藏捕木家具,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楠书房都应该算当仁不让的是靠前人。 不说楠书房收藏的近三百余件明清高古楠木家具,单就是目前楠书房请名家设计、指导制作的,用老料原貌重现的仿制经典款式的楠木家具作品,就足以体现楠书房在收藏圈的地位。
高辉珍收藏家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我们步入收藏圈时间不长,起点却极高。传说每一株金丝楠木都充满了灵性,等待有缘人来与之面对面,我们于楠木,于楠木家具,大概就是前世存下了机缘,这一切看似巧合,却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大概2003年左右,长江三峡正在大拆迁,不经意的一个发现,拆迁的居民家中,房梁、屋脊等地方拆下来的许多木材都是金丝楠木的 ......也包括全套的古典书籍,这些书籍也是我们特别订制的。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给你还原一个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房,把书道、香道、茶道、花道融入书房,为现在人打造适合现在生活的古典书房。”
北大国学社的老师和同学们每周都会有一个下午在这里进行国学研修,诵读经典文集,传统文化在这样的书房里传播是何等的欢心。
高辉珍说,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文雅而高贵的生活方式,呈现给当代人,是楠书房最引以为豪的事。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环境氛围的人都可以来,只要我们力所能及,像对北大国学社,我们完全是免费的。
恭王府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恭王府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当时权臣和珅所建的私邸,时称“和第”。
它占据了京城的绝佳位置,东依前海,背靠后海,人们形容它“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嘉庆登基后,和珅被罢了官、抄了家。这座府邸的一半也变成了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而另一半仍归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所居住。
到了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的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并对府邸进行了修缮和改建,形成了今日的格局。恭王府之名也由此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