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少景美动物多 暑期带娃来最有“野趣”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16
峪子沟位于顺义区东北部的舞彩浅山之中,地处顺义区和密云区之间,古称“黍谷”。这里因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圣贤人物——邹衍而闻名天下。千百年来,“黍谷”的传奇故事,如魔幻一般,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追慕先贤,凭吊抒怀。
闻名发端
追述顺义历史,最有名的莫过于舞彩浅山。这里山清水秀,人文遗迹丰富。一条红色的栈道随山起伏,蜿蜒在群山之间。走在上面,仿佛踏上一条逾越古今的历史长廊。
燕谷无暖气,
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
能回天地心。
这首貌不惊人的《邹衍谷》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之手。在他的众多名诗佳句中,这首诗并不被现代大众所熟知。诗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顺义,在舞彩浅山木林段一个叫峪子沟的地方。这里在古代叫做“燕谷”、“寒谷”或“黍谷”,是个足以让天下文人雅士如朝圣般接踵而来,凭吊抒怀的地方。
“黍谷”闻名于世,源于2300多年前的战国燕昭王时代。燕昭王雄才大略,筑“黄金台”,招募天下人才,成就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霸业。在诸子百家当中,大名鼎鼎的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施展抱负。邹衍刚刚来到燕国,就受到了最隆重、最热烈的欢迎。燕昭王怀抱扫帚,毕恭毕敬地走在迎接队伍的最前面,亲自打扫路面上的尘土,继而请求拜邹衍为师,并为他修建了一座碣石宫。“(邹衍)如燕,昭王拥彗(彗:扫帚)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除了享受“帝师”的荣耀外,邹衍在燕国主抓农业。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型社会,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多数来自农业,且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燕昭王这样做,就等于将燕国的经济命脉托付给了邹衍;重要原因在于邹衍懂得天文历法和气候观测,能够正确安排农时,有利于获得丰收的阴阳家身份。《汉书·艺文志》中说:“阴阳家……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此间,燕国大将秦开打败了东胡,向北、向东、向西占领整个燕山地区,拓地几千平方公里。为迅速扩充经济实力,燕昭王迫切需要开发燕山地区。但是,这里先前是东胡人的游牧故地,尚未进行农业开发,加之较中原气候寒冷,中原地区的农作物难以生长。
律动天下
传说这一年春天,邹衍身负燕昭王的使命,考察燕山地区的农业环境。他们一行人来到一个叫“燕谷”(或称“寒谷”)的山谷里。邹衍举目四望,见这里春行冬令,寒气袭人,草木不发。惊讶之余,他登上小山坡,在山泉小溪旁吹奏起律管。他一连吹了三天三夜,直到温气生发,冰消雪化,草木发芽,丁香开花。最后,整个山谷温气腾升,大地变暖。原来笼罩大地的寒气统统被他吹奏的音律逼进山洞里,并被牢牢锁在洞内。此后,邹衍还将黍、稷等耐寒抗旱的农作物种子带到这里,教会百姓怎样种植。百姓们在这里耕作种植,在山谷内外建立村落,世代繁衍,美满幸福。为了纪念邹衍,后人就把“燕谷”(或“寒谷”)叫做“黍谷”,把邹衍吹律的小山坡叫做“邹子祭风台”,把锁住寒气的山洞叫做“锁风洞”。时至今日,即便是炎炎盛夏,锁风洞内依然寒气袭人。走在舞彩浅山的峪子沟里,这些地名遗迹似乎在向来往的游客不断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幽远。问起当地老乡,他们大都也会跟你说上几段与邹衍有关的故事。“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谷生,今名黍谷”(西汉刘向《七略·别录》,转引自《艺文类聚》)。可以肯定,峪子沟就是当年邹衍吹律的燕谷(或黍谷)。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真相已然模糊不清,历史就这样变成了传说,传说又变成了神话。
拨开神话的外衣,“邹子吹律”这个神秘、离奇的故事,揭示了古人运用“吹律致气”的科学方法观测气候季节变化,掌握农时,指导生产、生活的聪明智慧。《太平御览·时序部》引东汉蔡邕的话说:“截竹为管曰律,为清浊之率也……乃置深室,葭( jiā)莩( fú)为灰,以实其端,其月气既至,则灰飞管通。”意思大致是说,按照音乐“十二律”的要求,准备十二根长短各异的律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将律管一头装满葭莩灰,另一头插入地中。每到一个月的中气那天,地气涌动与相应律管共振,会将葭莩灰从律孔中吹出。这是古人在考定季节气候变化,研究土壤温湿度,恰当安排农业生产的一项伟大科技发明。可见,“邹子吹律”的美丽传说绝非无稽之谈。只因后世不明真相,邹衍吹律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中,才变得越发离奇。
邹衍不仅在顺义峪子沟进行了“吹律致气”的气候学、土壤学研究,还引进了适合这里气候、土壤的粮食作物,如“黍”。邹衍在黍谷中吹律致气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方面它拉开了整个燕山地区农业文明的序幕,另一方面它开启了中国天文历法“以律起历”传统的先河。从西汉开始,几乎每个朝代的正史中都有《律历志》。黍谷(峪子沟)因此名气大振,从中国最早的气候、土壤观测基地,一路升格,逐渐成为整个阴阳家的代称。“漆园(指代道家,因庄子做过漆园吏)、黍谷、名、法、兵、农之别,……考其遗迹,亦贤达之流乎!”(《北史·文苑传序》)
古今变迁
在后世文章、诗咏的推波助澜之下,历代文人雅士都对黍谷仰慕备至,他们或亲临凭吊,或以文寄思,缅怀追思先贤。庾信、李白、陈子昂、黄庭坚等都为邹衍吹律的故事留下了诗歌佳作。就连元代的外国人马可波罗,在离开元大都返回故乡威尼斯之前,也曾来到黍谷瞻仰旧迹。
百姓认为是邹衍在黍谷中吹律,引来了暖气,才使五谷发芽,庄稼丰收。为了感怀邹衍,当地百姓就在附近的小山上建起一座邹衍祠,俗称“邹衍庙”,称这座本无名的小山为“黍山”,称原来的燕谷(或寒谷)为“黍谷”。后人又在祠边立了石碑,碑上镌刻:“邹衍吹律旧地”;还在邹衍祠附近建个“别谷院”,用以纪念邹衍教会百姓识别五谷的功德。“黍谷”和“黍山”之名渐渐连成一体。1955年“黍谷”从密云被划到顺义,而“黍山”依然属于密云。从此,原本心手相连的两兄弟各在一方。
另外,“黍山”也被称作“黍谷山”。如今,在顺义和密云两地百姓的口中,“黍谷”与“黍谷山”都有“邹衍吹律”的传说。在考证之初我也困惑,故事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翻开老版的繁体字书籍,顿时我眼前一亮。清代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和朱彝尊的《日下旧闻考》等书均将“黍谷山”写作“黍穀山”,而“黍谷”不变。繁体字中“谷”指山谷,是自然环境;而“穀”则指五谷,是粮食。一字之差,异义尽解!东汉的王充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论衡·寒温篇》)。因此,能够断定先有黍谷,后有黍谷山。只是到了现代,到了施行简体字之后,“黍谷”与“黍谷山”的区别才变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