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非遗:黄巾鼓

网友 2024-10-28 00:32:47

黄巾鼓又名太平鼓、八面鼓。为东汉张角所领导的太平道所创,与东汉时期的黄巾军有密切关系,故称之为黄巾鼓。又因鼓乐是太平道乐的一部分,以吹奏为主的太平道乐称之为“文乐”,相对而言称鼓乐又称为“武乐”。2009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平道乐是古老音乐,演奏时除有管弦乐器,还有很多的鼓乐。因鼓乐有独立的乐谱,可以单独进行演奏而形成了黄巾鼓。

鼓的起源很早,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古墓发现了土鼓、木腔鼍鼓等礼乐器。说明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鼓,而且与其他乐器相伴而出,也说明鼓在当时就是一种乐器。鼓的用途很多,除奏乐使用,还很早就用于战争中以鼓鼓舞士气。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经典,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播教理,在诵读太平经时使用了各种乐器以助传教。发动黄巾起义后,又以鼓乐为教民助威以振士气。

黄巾起义时,鼓乐在黄巾军起了很大的作用。以鼓声为号,召集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义军活动。在黄巾军的训练中和布阵时,以鼓声指挥队伍行进和进退。在战争时以鼓声为信徒助威,使义军在激昂的鼓声中奋勇向前。

广宗东董里村是黄巾起义的主战场之一,它的邻村红庙村,当时黄巾军和汉军在这里交战,黄巾军战死的不计其数,流的血把村旁一座小庙周围的黄土浸染成了红色,因此,这村后来人们称之为“红庙”。黄巾起义以后,东董里村民为了纪念黄巾军,每逢祭祀日和冬闲季节都演奏黄巾鼓,一天到晚“咚咚锵”、“咚咚锵”响个不停,村名曾叫过“咚咚庄”。后来成为地方行政组织乡以下的-----“里”,便叫东董里了。

太平鼓在黄巾起义过程中形成的,鼓乐由大鼓、小鼓、大镲、铙、云锣等组成。演奏时,鼓手们头包黄巾,一面大鼓居中,八面小鼓和四铙四镲分列两边,中间有一人持引锣指挥,他跑前跑后,上下跳跃,敲打出各种不同的讯号,使整个乐队号令统一,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八面小鼓一面大鼓其数为九,四铙四镲一引锣,其数也为九,象征“九州大地”、“九门宫阙”、“九龙合壁”等吉祥之意。

黄巾鼓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开坛鼓”起首,鼓乐节奏鲜明,音色飘洒,中间有“朝歌”部分,使鼓乐庄严稳重。鼓声速度有时较快、紧促。有时鼓声迟缓,似断似连。最后用“落坛鼓”收尾,整个鼓乐既可表现波澜壮阔的场景,又可营造肃穆、宁静的意境。

现在在广宗的东董里、东召、楼斗寨等村保留着黄巾鼓鼓谱。这些鼓谱全部是工尺谱,

东董里的鼓谱分10节,分别取名:《布阵》《鼓平》《绣球》《三番》《揣羔儿》《大鸡上架》《小鸡上架》《长兴》《结点》《荣归》。

东召村鼓谱分14节,分别取名为:《走进村》《大十八锤》《打爆儿》《肚不郎》《小十八锤》《硬四锤》《领添锤》《八不投》《三番》《脆轱辘》《鸡上架》《磕打牙》《紧三锤》《趟街通》。

楼斗寨鼓谱有11个曲目,分别是《同同当》《大小喜上喜》《官官来进府接长庆》《烂皮柴接大鸡上架》《小鸡上架》《对对对接福平》《小金生》《曲两曲接狮子滚锈球》《接殿》《同同当接大鼓丁》《一百担八锤》等。

有时间来邢台听听这黄巾鼓吧~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67616.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