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煤炭与生活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06
邱崇禄 文并摄
近日,新丰台火车站正式开工建设的消息引起众人关注。根据规划,新的丰台站建成后,可与“亚洲第一大站”北京南站相媲美。
对于很多老北京人而言,在北京城的众多火车站中,丰台火车站留有更多的记忆。它建于1895年,是北京最早的火车站;民国时期,它是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及京奉铁路的连接站;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丰台站就一直是特等站。随着丰台站的兴盛,一百年前,丰台站周边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大街。
因为丰台站的重要战略位置,在抗日战争期间,丰台站也充满了硝烟。可以说,丰台站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不过,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老的丰台站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如今,随着新丰台站的开建,它将会迎来新的使命。
三条重要铁路干线的连接站
2017年9月,笔者先后两次去了丰台火车站,为的是留存老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那时,位于丰台正阳大街中段南侧的丰台火车站,早已没有了昔日人来车往的喧嚣景象。只有门楼上那口静静行走着的大钟,还默默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流逝过的光阴。丰台火车站,是北京最早的火车站。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身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提出修建天津至通县的铁路,因受到朝廷内的保守势力阻挠而未获批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因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方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开放口岸修建铁路。此时,清廷复议了李鸿章修建津通铁路的奏折,并决定将最初设定的终点为通县的那条铁路线,移到卢沟桥,修建津卢(天津至卢沟桥)铁路。
1895年,津卢铁路全线开工,并于年底修至丰台,并在丰台建站,丰台火车站由此诞生。1896年5月,津卢铁路由丰台站延至马家堡车站。不久,从丰台站向西修了一条到卢沟桥的支线,至此,津卢铁路全线竣工。
在津卢铁路开工建设的同时,也就是1895年,另一条铁路也在筹备中。这就是卢汉铁路(汉口至卢沟桥)。1895年年底,清政府决议兴建卢汉铁路,原来打算铁路实行“官督商办”,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但无人问津,不得已只好举借外债。1896年10月,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盛宣怀承办卢汉铁路的款源主要是借洋债。工程最终交由比利时人建设,分南北两段开工兴建。卢汉铁路的卢沟桥至保定段,清政府按合同规定,于1897年10月统交比利时的铁路公司接办。比利时的铁路公司接办后,南端起点改为汉口玉带门,该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开工。
因为从丰台站向西修了到卢沟桥的支线,丰台站成为津卢铁路和卢汉铁路的交汇点,丰台站的重要性渐渐凸显出来。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法国人趁京城极度混乱之际,擅自修筑了丰台站至前门西站的铁路。1901年,英国人为加强对北京的控制,强行把津卢铁路从永定门修至正阳门东侧,设正阳门东站,又名前门东站。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卢汉铁路也开始延伸,将北端起点由卢沟桥向东北方向延长,经宣武门外至正阳门西月墙,建前门西站。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卢汉铁路改名为京汉铁路。
1909年,丰台站又迎来了一条重要的铁路线:京张铁路。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俄国要求修筑自伊尔库茨克纵贯蒙古,然后经张家口达北京的铁路,被清廷以自办为由拒绝。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准拨关内外铁路余款修建京张铁路,不用外资外人。清政府委派陈绍常为总办,詹天佑为总工程司,自行勘测、设计、施工。京张铁路自丰台站以东60号桥(柳村)为起点,经广安门、西直门、南口西达张家口,宣统元年(1909年)8月建成通车,始发站为丰台站。至此,丰台站成为京山铁路(北京至山海关,1894年,津榆铁路由天津经津卢铁路延伸至北京,改称京榆铁路,又称京山铁路。1898年10月,清政府将京榆铁路延伸至奉天,改称关内外铁路,1907年8月改称京奉铁路,1912年京奉铁路全线通车)、京汉铁路、京张铁路三条干线的联轨站了。
三条铁路的联通,使得这三条铁路上的旅客都可在丰台站中转换乘,三条铁路上的货物运输,既可以在丰台站换装,也可在丰台站办理过轨运输。由于各路的过轨车辆都要在丰台站进行解体、集结和编组,使得丰台站初具了编组站的规模。
清朝末年,丰台火车站从建站初期开始,客货业务就比较繁忙,发送及中转旅客日均300人次,每日货物发送量达七八百吨。到了民国时期,发送旅客日均400余人次,每日货物发送量达三千吨。丰台火车站成为华北最大的编组站之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日寇侵占丰台站以后,由于掠夺中国资源的需要,丰台站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成为日军侵华期间为战争服务的产物。这时期,日均出入车1200余辆,有时达1800辆,日平均发送旅客462人次。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于国民党忙于内战,致使客货运量急剧下降。旅客乘车人数降至每日300余人,尤其是货物发送,减到了日均400多吨,出入车一天只有1046辆,形成丰台火车站历史上最不景气的年代。
1949年之后,丰台站成为了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虽然1956年3月建立了丰台西站,分流了丰台站的货运和编组任务,但丰台火车站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1995年,丰台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建站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丰台站自投入运营开始至结束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其车站等级有过三次变更和六次查定。1897年至1915年,全路车站不分等级。1916年12月6日,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长以“路之大小于支配各项事务均有关系”,“特呈请通令各路核每年进款之多寡分为四等”,最终丰台站被核定为二等站。当时规定,每年进款在十万元以上者为一等站;五万元至十万元者为二等站;一万元以上至五万元者为三等站;一万元以下者为四等站。
1932年,丰台站列为头等站。丰台火车站等级第三次变更是1946年7月25日。平津区铁路管理局呈请交通部批准,丰台站由头等站上升为特等站。变更批复的原文是:“查本区北平车站、天津车站及丰台站,以业务繁重,经奉大部路运字第2404号指令,核改为特等站。部长愈大维。”
此后,丰台火车站一直被核定为特等站。即便是1949年后,经过1958年1月、1982年2月以及1988年4月三次审查,都被核定为特等站。
2010年6月12日,丰台火车站贴出了公告,宣布自6月20日起停止办理客运业务。至此,走过115年风雨的丰台火车站,结束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不过,这并非丰台站的谢幕。2018年8月,新的丰台火车站开工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后,全新的丰台火车站将迎来新的历史使命。
因火车站而兴盛的正阳大街
“丰台仍是旧名呼,接畛连畦种植具。点缀韶光宁可少,偷移天巧得曾无?幻开顷刻欺殷七,下策火攻学阿奴。日下南门精数典,谓当花事祝蕃芜。”这是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对丰台地区风土人情的生动描述。
丰台得名于金代丰宜门外的拜郊台,又称拜天台。因门曰丰宜,故得名丰台。辽金时期,重五、中元、重九等节日皇帝会亲率文武百官在此拜天。《宸垣识略》中记载:“金南郊台在南城丰宜门外,金大定间拜天于此,又名拜郊台。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重五于鞠场,中元于内殿,重九于都城外。”
丰台镇在明代称“风台村”。明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记载:“县之西南,出彰义门曰鸡鹅坊管头村,又二里曰东局村、曰西局村,又二里曰柳巷村,又二里曰小井村,又五里曰风台村”。明崇祯年间的《帝京景物略》又载:“草桥去风台十里”。清末,由于铁路和车站的修建,定名为丰台,此后逐渐形成以“道口”(即旧丰台铁路跨线大桥处)为中心的丰台镇。
提到丰台镇,就不能不说到丰台镇的正阳大街。正阳大街东西走向,东起丰台东大街、西至丰西路,全长约1.3公里。在一个多世纪里,正阳大街一直是丰台地区的商业中心,故有丰台第一街的美称。而这条街的形成,与丰台火车站有着密切关系。
1895年丰台火车站建成,为适应来往旅客的需要,车站门前及东西两侧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巷,这就是正阳大街商业的雏形。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因这条大街在丰台站铁路的北侧,故此得名为正阳大街。
丰台站建站初期的年月(1896年至1911年),由于当时各路车辆只能在各自铁路上使用,致使大批货物常常滞留车站,需重新装卸。此举促使旅馆货栈行业在正阳大街大量兴起,而聚集在正阳大街的客商、劳力,也带动了这一地区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云集在正阳大街及周边,车马声嚣人来人往使得丰台镇的商业初显繁荣之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丰台火车站客运量急剧减少,正阳大街也随之萧条。1949年前的正阳大街,街中间靠北侧的一条排水沟将街分割成南宽北窄的三条街,即正阳大街、正阳中街和正阳南街,俗称丰台大街。当时,排水沟上搭起了一座座棚子和木板房,这些棚子和木板房就是饮食摊贩、理发店、小商店等,沟中遍布着污水、垃圾,臭气熏天。再加上正阳大街的马路是用黄土铺成,“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成了当时的写照。
1959年,人们对正阳大街进行大规模改造,拆除了路中间的棚子和板房,排水沟里铺设了地下管道,路面铺垫了石子儿,正阳大街又变得宽敞亮丽。由于街南面是铁路,所以铺面门脸房大都集中在街北侧,而老百姓主要居住在街北侧的胡同里。如今这些胡同虽然消失了,可它们昔日的景象,依然鲜活地留在老丰台人的心里。
在这些胡同中,有一条特别的胡同:菜市口胡同(与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不是一处)。虽然这条胡同很短,但这条胡同在当年的丰台镇可是名声在外。因为胡同内西侧有家丰台镇最大的综合副食商场——人民菜市场,丰台人习惯叫它“大菜市”。它是整个丰台镇最大的蔬菜和副食供应基地,蔬菜、水产、鲜肉、干鲜水果、油盐酱醋等一应俱全。尤其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齐全的商品引得周围的老百姓纷至沓来。
从菜市口胡同南口往西一直到丰台大桥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无线电修理部、丰春楼小吃店、一条龙饭馆、新华书店等一应俱全;往东有食品店、茶庄、药店、旅馆等琳琅满目。一条菜市口胡同的左右,构成了丰台镇最热闹的地区。后来,菜市口胡同南口路东面临正阳大街,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的丰春楼饭庄,被称为大街上的“独一楼”。这座丰春楼饭庄以平民化的口味服务于老百姓,至今还被老丰台人津津乐道。胡同口西的丰春楼小吃店改名为红丰小吃店,每日清晨,吃早餐的食客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这些构成了丰台地区老居民的独特记忆。
丰台大桥曾是丰台老地标
丰台大桥在北京众多的立交桥中一点都不起眼,可在丰台镇人心中却是京城里最重要的那座桥。一组穿越丰台腹地的铁路线,把偌大的丰台镇纵向切割成了两半。从有桥的那天起,丰台镇人开始以这座老桥来划分地域。老桥南侧被叫做“桥南”,老桥北侧被叫做“桥北”。由于铁道横在面前,生活在桥南桥北两侧的居民南来北往时,都要通过这座老桥。久而久之,这座老桥成为丰台镇的一个地标性建筑。
老桥位于丰台镇正阳大街西部,横跨后来的京广铁路。早年沟通南北交通的只是一个道口,由于铁路线越修越多,为了减少频繁通过的火车与行人和车辆互相干扰,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道口处架设了一座木桥。
七七事变之前日军侵占丰台,出于掠夺中国物资的需要,日军将木桥拆掉,建成55米长、10米宽的水泥桥墩钢架桥,从桥面铺装的木板缝隙可以看到桥下呼啸而过的火车。1968年,为满足电力机车通过,将钢架桥改成钢筋水泥桥并加高至5.8米,两侧安装了水泥挡板。加高后的水泥桥面中间高高隆起,然后分别朝南北两侧降下去,成为45度递减斜坡。由于两侧的斜坡太陡,人们只能推自行车上坡下坡。
因为桥面中间隆起的部分像驼峰,附近老百姓也称它为骆驼桥。那时老桥的最高点像个观景台,从桥两侧一米多高的水泥挡板缝隙向下看到,远处奔来的一列列火车,鸣着汽笛拖拽着长长的烟尘奔向远方。那景象,至今回忆起来还令人震撼。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国庆节夜晚,在大桥上观看天安门广场燃放烟火的人群成为当时丰台镇的一景儿。夜幕中,站在大桥上的男女老少齐刷刷面朝东北方向,随着东北方向的天空中出现一阵阵腾空而起的花束,引起人们兴高采烈的欢呼声。高兴的孩子们,不断跳起的双脚,会把大桥桥面跺得“咚咚”山响。
从空中俯瞰,这座南北的大桥不是直的,它北侧引桥向西拐了个弯儿。之所以向西拐了个弯儿,是由于丰台站的铁路距离正阳大街太近造成的。如果引桥向北直接与正阳大街衔接,坡度会更加陡峭,车走人行会更加不便。因此引桥向西拐弯儿,使得桥的坡度变得平缓,这也是当年建桥不得已而为之的事。1988年,新的地下桥涵正式开工,老丰台大桥的北引桥因此被截肢。1990年底新桥建成,老丰台大桥走到了生命尽头。现在“丰台大桥”这个地名还在,但“桥”没了。如今这个地名所在位置大概在正阳大街和西四环南路交叉的地方。
由于铁路由东向西穿越丰台镇而过,将丰台镇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大块。当年,桥下是东来西往、风驰电掣的火车,桥上是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景象构成了老丰台独具特色的风情画。
那时的桥南桥北,泾渭分明。桥北正阳大街一片繁荣景象,而顺着大桥向南延伸都是土路,路的两旁是村庄和庄稼地,一派蛙鼓蝉鸣的田园风光,这是当年桥南地区的真实写照。现在虽然老桥不在了,但“桥南”、“桥北”的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