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石头村

网友 2024-10-28 02:19:19

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石头村现有400余户人家,其中95%以上的村民是于姓,相传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

500年前,于谦在明代的“夺门之变”的政权大变故中被***害后,于谦之子就逃到了石家庄以西井陉的南峪村隐居下来,于谦之子后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于家石头村。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才有了今天的于家石头村。

古戏台

石头村所处地理位置可谓奇特,“不到村口不见村”。因为这村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就,街依房连,房与街齐,规划有序,参差呼应,充满了诗情画意。住在这里安定、平静、祥和,可称得上“风水宝地”。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于家村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另一类是石圈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窑洞墙宽近一米,用加工的石头垒砌,顶厚一米许,以天然石拱券。石头窑洞就地取材、无梁无柱、左拱右券、结构奇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实乃民居之精品。

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

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清凉阁,此阁兴建于明万历九年,下两层为全石结构,上层是砖木结构,形状与北京前门箭楼相似。清凉阁下两层没打根基,由一块块巨石垒砌,有的重达万斤。整个建筑都是由未经雕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垒砌而成,在于家村众多石头建筑中堪称典范。据说清凉阁是村里一位叫于春喜的人自己建的,原计划建九层来着,可惜后来受伤,得破伤风去世,后来村民就修了三层。清凉阁共有3层,第三层是村民用木砖补葺的。其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3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清凉阁

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我们看到,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祠堂正中设有于有道神龛,龛内牌位两侧是四条透雕金龙,上捧一寿字,牌位正中刻有“始祖于府君讳有道配贾氏神主”金字。按于家村村民的说法,于有道即于谦的长孙。于有道有五个儿子,家谱上分为五股,黄缎围帐制成的家谱上,排列着星罗棋布的先逝者姓名。

真武庙位于石头村正中,坐北朝南,始建于嘉靖年间,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庙宇,进入此庙,先要登十五级台阶,拾级而上,原本低矮的庙门在抬头之间显得高大威严,庙内正殿供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内有一块仅存的石碑,记载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材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等内容,是一本难得的"村史"。如今真武庙内塑有于谦的像,两边的墙上是密密麻麻的于家村家案,这是一部记载了已逝的于家祖祖辈辈的家族发展史。

真武庙

于家村在建村之初,先祖们对蓄水、用水就非常重视,于康两家各有安排、于氏先祖生有五子,共分"五股",在南山脚下挖了五个水池,取名"大爷池、二爷池、五爷池";康家在东山脚下也挖了一个水池,取名"康家池"。由于水珍贵,对水管理甚严,如清乾隆三十九年所立的"柳池禁约"碑就规定,对孤、寡老人照顾;对偷水、浪费者处罚。后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各户开始自找地方打井、修窖,有的在村边,有的在路旁,有的在地头,有的在山上,有的置院内,有的盖井房,一年复一年,越来越多,全村上下,家家有井,户户有窖,面面有池。犹如繁星,形成了一个罕见的井窖池网络。千姿百态的石头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东阁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点,春游夏游秋览冬赏季季都是好风光"便是对石头村的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描述!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70513.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