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古村:一个散落在门头沟崇山峻岭间的金戈铁马石头城

网友 2024-10-28 01:26:20

京西的很多古村落如碧海遗珠,散落在崇山峻岭之间。沿着109国道在山路上盘旋一个多小时,又在乡间小路走了许久,在京西与河北交界处的大峡谷中远远看到一座形似城堡的石头建筑,门头沟著名的石头城——沿河城古村到了。

隐身在峡谷中的这一座石头城堡,在明代是内长城链上一道重要的关隘。因为依山面水建在永定河边,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沿河城。

沿河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几百年来维系着京城防务社稷安危。历史上蒙古部族入侵中原,大多取道沟壑峡谷,历代统治者不敢疏忽京西防务,称此地为“神京右臂”。

今天的沿河城古村,已经没有了战火硝烟和刀光剑影,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古城墙,城墙下是历经沧桑的老宅院和美丽如画的河畔风光,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外出,只剩下老人们喜欢三五成群坐在墙根下唠家常,古老的村落显得如此静谧安详。

沿河城位于门头沟西北边陲的巨大峡谷之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扼两道水口一道山口,金代建村,名“三岔村”。因处于蒙古部族入侵中原的必经之路,自古被视为“京师咽喉之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有驻军,当时称“沿河口”。

沿河城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座“城池中的村落”,全村被城墙和城堡围绕,有固若金汤之势。城堡很坚固,城基采用花岗岩料石,城墙全部由大块的山石与三合土垒砌,城门砖石结构。城墙随山势起伏,高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宽三米,总长1182.3米,东门朝向北京曰“万安门”,西门面朝蒙古曰“永胜门”,南北筑有水门。北城墙为直线,有角楼和马面。

早在公元1235年,蒙古数十万铁骑绕过外长城的雄关险隘,从沿河城西黄草梁、天津岭,经十里坪一线南下,一举灭金。而影响中国历史的几次战役都发生在这里,金灭辽,元灭金,均假道于此而攻居庸关。也就是说,金元两朝由此攻下北京城。

时光倒退到1550年,骁勇的蒙古骑兵再次来犯,一路过关斩将,先头部队已在安定门外集结嘶喊。大军压境且兵临城下,紫禁城陷入绝望的边缘。若不是沿途各关卡的将士凭借一道道的“百二河山”(喻两个人可以抵挡上百人进攻的险要地势,意指那些设在崇山峻岭或沟谷深涧中的狭关险隘),拼死抵挡住胡马潮水般的后援,明代的历史就要改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此事件重重敲响大明王朝的警钟,使他们意识到北方边患,国之大患。于是,在北京城大门外的崇山峻岭里,在苍莽浩淼的燕台易水之间,筑长城、修敌台、建城堡、设关隘、驻戍兵……血的教训,再不能重演。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沿河口修建了守备公署,也就是今天的“花大门”,四品官员常年坐镇指挥。此时从居庸关过黄草梁至紫荆关一线的内长城也已完成。隆庆五年至万历三年(1571年-1575年)又增建从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空心敌台二百余座,可见当时明朝对西部国防建设的重视。

据《沿河口修城》记载:“国家以宣(宣化)云(大同)为门户,以蓟(河北)为屏,而沿河口(今沿河城)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碑文明确告知,沿河城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御史中丞张卤主持修建。

盘龙般的山间城堡牢牢锁住山口水口,与逶迤西去的敌台烽火台遥相呼应,构成一道坚固的战略防御体系。“民闻警溃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能贴席而卧”的时代结束。从此城中军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保,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强赴敌,人人自坚无二心。西扼虏、东护三辅诸郡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而无忧虏。”城堡围住的不光是一方军民的安全感,它的身后是京城的安危,社稷的牢固。

从此,沿河城这座矗立永定河边的军事城堡,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铁甲将军,在北通居庸关,南达紫荆关的内长城链上,恪尽职责不辱使命,日夜镇守着大漠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忠诚捍卫着一方河山。这山中有城,城中有村的奇观从此便神话般落户京西深山。一代代守城将士在祖先开拓的这方疆土上,临风沐雪守城戍边,亦兵亦民生息繁衍。

如今村里还可以看到古代军民加工粮食的石臼、石碾,保存完好,近50厘米深的石臼已被磨穿了底,可见年代久远。这里的碾子也与众不同,碾盘周边有一圈护沿,凿有豁口便于收集粮食,就像一只大大的石头盘子,算是名副其实的碾盘。这么大且造型别致的碾子在京西深山十分罕见,至今还在为村民服务。

山中无岁月,四百年多年世事沧桑朝代更迭,石头城依然如故。它独特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已成现代都市人梦中的世外桃源。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69259.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