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造神·航海敕封·盐业崇奉——小圣平浪侯信仰民俗考述

网友 2023-11-09 17:11:14

清康熙年间《治河全书》卷三《运河全图》天津段标出望海寺、娘娘庙、小圣庙

明清海神小圣平浪侯崇拜习俗,为什么要研究这样一个题目?因为这是古代在天津地方造神,经由朝廷敕封,流传于较大地域的仅见事例。津沽文化史研究,不应忽视这一特色选题。

运河溺水,清河县秀才滕经天津成神

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治河全书》有幅天津河流图:四面城垣、南北运河汇合流向大海;城厢本多庙宇,只画出三座——三岔河口望海寺、海河西岸的娘娘庙和小圣庙。如此删繁就简,一是治河之书,神庙的选择也重“水”,二是可见当年海神小圣庙为津门重要庙宇。

时代变迁,在天津及其他一些地方,海神小圣崇拜习俗已沉淀于方志典籍里。在河北清河县,小圣平浪侯滕经故里——油坊镇滕蒿林村,元侯祠及其庙会,还有列入市县两级非遗名录的滕小圣传说,传承着一份文化遗产。

清河现存明清志书多部,记载滕小圣传说较晚。清同治县志载:“滕经,滕蒿林人,性极聪敏,双手写字,目观八行。嘉靖十二年,经年十二岁,补弟子员,当时号为神童。嘉靖二十三年,乡试不第,归至天津,跌河落水,年二十三而终。数月,附马显圣,嘉靖敕封‘北河平浪小圣’。国朝,康熙敕封‘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至今沿河多有庙宇,香火不绝。其妻王氏,守清节,无疾寿终。”所附“滕经碑赞”,则是照录康熙朝大学士陈廷敬《天津河东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缅维海门,禹迹不磨。易名津门,厥功孔多。通利届远,惟神是呵。如或见之,朱冠峨峨。出之坎窞,与以平沱。更其大者,海不扬波。邦家之利,莫重于鹾。天子旌功,击鼓鸣鼍。爵曰平浪,玉册金科。永清以晏,终平且和。”这段碑赞由天津称海门、津门写起,赞颂平浪侯神功,并说旌功锡爵是列入祭典的。

清河县油坊镇地处运河边,阅尽明朝粮艘、清代盐船。作为大运河的节点,油坊码头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堤下盐店也是文保单位。元侯祠坐落于滕蒿林村中央,始自明隆庆年间。元侯祠最近一次重修在2015年。祠内壁画十二幅绘元侯传说,包括“归至天津,坠河身亡,五龙托入龙宫”画面。如今已恢复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九月二十二日庙会,神祠祭典、演戏,轿子仪仗,神像巡街。

明代加封海神小圣的一则史料

小圣平浪侯信仰习俗起于明代,当是先为民间祭拜,经朝廷敕封,流传开来。

本文提供一则史料——天启四年(1624)毕自严《催请海神封号疏》并附《礼部复》。相信这一新材料的引用,对于了解海神小圣信仰风俗史迹,会有裨益。

其时,明王朝“封疆不靖”,辽阳已失,为应对清军,以拯危局,“新旧兵马需饷甚急”。“聚十万之师于渝关而总借津门粮糗,运百万之粮于津门而实借海道以灌输”,天津是向辽东海运粮饷的基地。毕自严奉持敕令,督理辽东军饷兼巡抚天津。航海多险,水兵船夫求“海神小圣平浪侯福佑,每遇海洋危急之际,率能转祸为福”,这就有了《催请海神封号疏》。

据这一奏章,请求加封之议起于毕自严的前任李长庚。李长庚于天启二年四月上奏,“北海新开,神功宜报,议请封典,以重运务”,提议“将天津俗称平浪侯小圣及龙王之神,比照漕河海运事例,即于原盖庙宇特加封号,岁时致祭,以彰朝廷崇祀盛典”。熹宗朱由校下旨“礼部知道”。礼部并不积极。转年二月,赞理辽饷郭梦詹以“春运在迩,封典未行,耆民等联名,呈恳再三”,移咨礼部催问封号之事。过了两个月,又有负责向朝鲜运粮的王文宪等官员催请加赐封号。同年十二月,陈汝明、毛凤翱等官员再请封海神。

明天启年间毕自严《催请海神封号疏》首页

毕自严《催请海神封号疏》保留了有关小圣的传说,以及时人的一些想法。

——“海运难停,风波难犯,其间往来转输,全赖神灵庇护。每遇凛凛呼吸之际,惶惶危迫之时,舟师一喊而小圣神灵显赫,才俄顷间风即平浪即恬,飘然长进,官耆水手人等无不称其灵异。”

——“跨海转糈,鳌背飞帆,飘然艘入濛汜,惟睹黄云白浪,海吼潮吟,渺苍波而无极,非神术以难济。开运有年,全赖海神小圣平浪侯。庙祀大沽,显灵屡耀。顷岁,鲜运自刘公岛开洋,陡遭恶飓,五昼夜汹涌颠危,船粮人命在于呼吸。忽见芦席交椅安顿小圣神位,从西泛东,浪头显现,径扑运舟。当有随运把总程大器与同运官任国辅,破浪捞椅在船,叩恳。霎时浪息风微,直抵鲜境。”言及从刘公岛向朝鲜运粮,其情节描述,可谓神乎其神。

——“天津俗称平浪侯小圣”“立庙于大沽海口,一时舟子长年争相顶礼虔事,或乞灵,签筊以卜吉凶,或设醮,斋坛以祈福佑”,描绘出民间崇信之盛。

——因海运,已为龙王加封号,“法得并举,小圣之呵护屡有明征”,也应加封号、致祭祀。

督运官员再三请求“速加封号”,说是“以慰群情”,其实官员们自己也崇信小圣平浪侯。言辞之迫切,反映古人面对航海风险,寻求精神支撑的心理。与督运官员的急迫形成反差,是礼部不置可否拖了两年。这拖延,连同奏稿“天津俗称平浪侯小圣”之语,是探讨明清小圣敕封史实不应忽略的。

毕自严《催请海神封号疏》,得旨“礼部知道”。礼部这次有了回复,所谓海运粮饷,“屡值惊湍怒涛之时,忽有波恬浪静之功,匪借神庥,曷克有济”。因此,“朝廷之崇神祀,乃所以答神庥也,此非淫祀可比,而所宜早加封号者也。伏祈钦定封号庙额”。过了礼部的关口,最终朱由校“圣旨是准封显佑海神,庙额与做灵应”。庙额“灵应”,正与光绪《天津府志》“初名灵应宫”的记载相吻合。

这一年,距秀才滕经运河落水整整八十年。

设巡抚是天津城市史上的重要一页。明代首设天津巡抚,在万历年间。其时援朝抗倭,军队调动,饷械输运,大都由大沽口出海。天启年,为时局所迫,海运粮饷,调兵防辽,复设天津巡抚。这带动了城市发展,衙门如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汇集而来,使天津成为海疆重镇。历史翻开这一页,同时记下被海运涂以重彩的民俗文化的花絮——那就是明朝廷认可小圣平浪侯“绾运艘之命脉”,封神号、题庙额,“以慰群情”。

天津地方志有关小圣庙的记载

地方志记载小圣庙,以天津为早。康熙年间所修卫志,是天津现存最早的志书,记载两座小圣庙。“一在城外东南隅,明崇祯五年敕建”,并在卫城图上标出这座1632年由朝廷下令修建的小圣庙;“一在河东盐坨,有石牌坊”,庙貌也可观。

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记:“小圣,海神也。相传姓滕讳经,本一文士。年二十三落河成神,故称为小圣。旧有庙在天津河西。其神甚灵,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顺治六年,津人复建祠于河东盐坨。庙宇宏敞,庀材鸠工皆取给于商,以商船往来屡荷显应也,康熙三十三年甲戌重修。又,阜财、丰财二场俱有小圣庙。”这条材料历来为修志者重视,乾隆《天津县志》《天津府志》《宁河县志》、嘉庆《长芦盐法志》《畿辅安澜志》等志书,或移录,或摘引。

滕小圣祠庙的名称,仅就津地来说,有海神、小圣、小神、平浪侯、灵应、恬佑等多种。为话题增厚度,还不止这些。明代所封河海之神,天津先有晏公庙,祀奉平浪侯;秀才滕经,运河溺水成神,俗称平浪侯小圣,也立庙。晏公和滕小圣,两个平浪侯,不免出现“是一是二”的含混,民国高凌雯修《天津县新志》时已是“庙毁无考”。

“想为年华称小圣”

“年二十三落河成神,故称为小圣”,应是小圣神号的基本解释——成神时,年岁小。这不同于明代传奇《焚香记》“小圣海神的便是”,那“小圣”是剧中角色的谦称;清代剧本《比目鱼》台词“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国”,所言“小圣”也是谦称。

平浪侯滕小圣,民间又称小神。在津南古镇葛沽,有海神庙俗称小圣庙、小神庙的口碑;又有“九桥十八庙”之说,顺口溜所谓“小神、火神在西方,南北相对庙成双”,小神庙即小圣庙。同一庙宇,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图识为小圣庙,嘉庆《长芦盐法志》图识为平浪侯庙。小圣、小神、平浪侯,葛沽一座庙用了这三种名称。

葛沽镇邓家岑,曾有鱼骨庙一间,“鱼骨为屋脊,内塑小神像”。同治县志记载沿海渔村这座特色小庙,采录民间习称,庙内小神像即海神小圣塑像。

小圣之小,民间还给出别样解说。在北塘,广慧寺俗称小神庙,相传神像体量小而称小神。有故事讲,渔民出海遇风浪,搁浅于荒岛,见沙滩横卧三尺铜像,请回北塘,建庙供奉,称为小神爷。那铜像怒目立眉,北塘流传歇后语:“小神爷的脸——难看。”至于庙,两层大殿两个院,规模并不小,上世纪40年代仍有僧人住庙。

乾隆《宁河县志》县城图,绘有小圣庙。在芦台,小圣庙又称肖神庙,称为镇里最小的庙。“殿内正位塑一年轻将军坐像,戴红缨头盔,披银色铠甲,面目俊秀。”庙毁于1976年地震。芦台民间传说,小圣神为龙太子,仙居南海,专管鱼鳖虾蟹,以靖水患。

小圣崇拜民俗的流传地域,大体在京津冀,南及山东。由天津城边河西河东两座庙起始,后辛庄、葛沽、邓家岑、新河、大沽,沿海河直至入海口为一线。北塘、汉沽、芦台三地,上溯蓟运河。蓟运河是明清两代运粮水道,至北塘入海。沿运河的传播,南运河有静海独流镇福辛庄,滕经故里清河县城明代建龙神庙祀小圣;北运河,乾隆《通州志》两座小圣庙,“一在州北门外,一在张家湾”。如今通州永顺镇还保留小圣庙村地名。在冀东,滦河尾段卢龙、滦县、乐亭一带,乃至丰润是分布区。此外,雍正《密云县志》载,小圣庙在东关。在冀东南,雍正《新修长芦盐法志》记盐山县小圣庙。在山东,半岛北部古登州,蓬莱丹崖山下明代建海港筑水城,水城平浪台上曾建平浪宫,俗称小圣庙。

河北省清河县滕蒿林村元侯祠壁画

由运河到大海,由佑盐业到司旱涝

宁河县志记,渔民礼奉小圣庙,“求河神保佑他们的生命安全”。在那个时代的天津,运河落水成神的小圣,由河神而海神,并不费解。河海通津带来的城市功能之一,是海运。航海需要“济运”和“平浪”。独流小圣庙神像上方悬一木船,寓意镇海。据《续天津县志》,明代小圣庙“因开运河敕建”,庙前立“海晏锡庥”石牌坊。可谓河海并举。

清雍正时,与天津有着密切交集的朝官陈仪,曾赋诗《平浪元侯庙》:“已从物外得奇游,又向人间结蜃楼。想为年华称小圣,自缘功德号元侯。灵旗掣电乖龙起,羽扇回风怒浪收。真与书生争气分,猗陶桑孔尽低头。”乖龙起、怒浪收,写平浪;诗末赞颂秀才成神的小圣真为书生争气,使得那些富商大贾俯首膜拜。猗顿、陶朱公范蠡、桑弘羊、孔仅,前两个是战国富商,后两位是汉代著名理财家。

小圣平浪侯崇拜习俗在清代盛极一时,与富商的崇信有关。天津地当海门要冲,“通舟楫之利,聚天下之粟,致天下之货,以利京师”;盐业发达,“煮海榷鹾,凡北地盐政统赖兹土”。构成津沽富商阶层的,有从事海上运粮的养船大户,也有盐商。康熙时船户郑世泰捐建城垣角楼,雍正时盐商安岐捐修城墙,透露着这一阶层的富有。行盐与贩粮,本非隔行如隔山,何况还有鹾艘,况且长芦是向大海要盐——于是,保佑行船的小圣,同时又被尊为护佑盐业的小圣。

这样的信众延展,如果要举出标志性事件的话,权且以海河两岸都建了庙宇为例证。明代建于河西的神庙,“威灵赫奕”,“凡南北仕宦商旅之往过兹途者靡不祭,祭必虔”。清顺治六年(1649)又在河东盐坨建庙,“众商因由海河载运,存贮盐坨,屡蒙神庥”,雍正、嘉庆两部盐法志均有记载。众商特指盐商。盐坨临河、围堤防水,储盐的安全,水路漫漫,将盐运往引地,这些都祈望平浪侯保佑。建庙“庀材鸠工,皆取给于商”,盐商们筹措了“专祀”款项。庙建得“明宫宏敞,斋庐洁清,前华表而后寝居”。“灵佑榷鹾,为诸商崇报尸祝”“每致敬而有德于神,尤甚于仕宦商旅”,盐商更怀一份虔诚。盐坨小圣庙建成三十多年后,大学士陈廷敬撰写碑记。

盐商们拜祭,盐官也顶礼。“奉天子命巡视长芦鹾政”的巡盐御史,甫到天津,“则循例禋祀海神平浪侯”,相沿而成惯例。康熙三十三年(1694),巡盐御史余泰来为重修盐坨小圣庙写了碑记。

与盐坨情况相类,两个海盐产场“阜财、丰财二场俱有庙”。丰财场在津南葛沽镇,阜财场在河北盐山高家湾镇。

历史的进程,有时会上演“情节重复”。元代兴海漕,直沽为海津,河东河西两座妈祖宫庙的建立,为明永乐初天津卫的设立,在民俗文化方面,先期举行了奠基礼;海河西岸的平浪侯庙,明朝所建,至清初顺治年,“复建祠于河东盐坨”,这复建在行业信仰习俗方面,为康熙八年(1669)“以天津为盐务总汇之地”,将长芦巡盐御史署由北京移驻天津,发了先声——长芦盐政署的移驻,以及其后长芦盐运使司由沧州移至天津,都在为雍正年间改卫为州、升州为府,垫道铺路。天津盐业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期,作为多股合力之一,推动了城市地位的提升。需要行业神,津沽的业盐者曾创造盐姥,又选择了小圣。

小圣平浪侯还被奉为司旱涝、镇水患的神灵。官府祈雨的文字,清雍正七年曾有陈仪《小圣庙祈雨文》。陈仪是雍正时的水利奇才,协助怡亲王浚治直隶大水,多有卓见,并主持天津乃至京东地区营田事务多年,有政声。那次小圣庙祈雨还真如愿以偿。几年后,陈仪又有《小圣庙祈水文》,文中讲“与丰润令周传昌结坛步祷者三日”。小圣庙祈雨,乾隆帝曾推波助澜。其天津诗,“密云愿即沛嘉澍,虔叩惟抒一念真”,刻了碑,立在海河西岸小圣庙。

水大成灾,排涝也拜小圣。“嘉庆六年,天津患水,祷于神”,并因此“奉旨颁发藏香祀谢,众商重新殿宇”,被记入《长芦盐法志》。

敕建官祭与百姓庙会

海河西岸小圣庙,明代曾名灵应宫,“灵应”庙额为天启年间朝廷所赐。庙前海晏锡庥石牌坊,由明潞王书额。这座小圣庙另一名称,得自乾隆皇帝的题额:敕赐恬佑祠。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敕建,改名恬佑祠。乾隆还为大殿题额“翕流顺轨”,并题联“汇派协灵长功宣左辅,归墟资广利福佑东溟”,说海也讲河。乾隆巡幸天津,不忘礼奉小圣海神,“遣官读文致祭”“遣官致祭拈香”,载入大清会典。乾隆还曾两次由城里骑马前去拈香,第二次已是八旬老翁。两次均赋诗,诗碑立庙中。

历史上,五月五日小圣庙会,在冀东滦州堪称盛事。“妇女游观者俱以舟,非竞渡也。钗光衫影,滉漾水中;沿岸则急管繁弦,俳优演剧。旁列市肆,其热如蒸”。当地庙会,以此为最。在渔村古镇北塘,最热闹的庙会是小圣(神)庙,会期四月二十八日。北塘还有风俗,六月六为平浪侯小圣加冕。

在津城,五月初旬庙会。康乾间,出现了诸多描写庙会的诗歌,反映小圣崇拜正盛。诗人钱陈群:“岸阔危楼逈,争传赛海神。癡邪一巫语,感动几村人。地岂同湘俗,民尤与鬼亲。夹堤芳草路,顷刻踏为尘。”目睹实记兼观感,首尾各两句勾勒香客纷至、游人如织的情景。旅津诗人蒋诗:“二月连朝有盛会,刹那五月赛元侯,津城士女倾城至,戴七星花结伴游。”寓津学者汪沆:“丛祠金碧俯河流,慑伏天吴驾赤虬,五月新坨人似蚁,船船箫鼓赛元侯。”都是颇具画面感的描写。

小圣庙近河,酬神表演,河船箫鼓一艘艘,岸上节目也纷繁。记载于天后宫皇会图的城西永丰屯香斗圣会,三月时天后圣诞出皇会,到了“五月五日小圣爷圣诞”再出会。皇会精彩纷呈,但并非一花独放。经济发达带来文化的活跃,那时津城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庙会,小圣庙会即其一。盐商富而好文化,热心公益,天后宫皇会之盛,依靠富商们的操持筹办和财力投入。小圣平浪侯被奉为盐业保护神,庙会红红火火,同样折射城市的活力、商业的推力,以及富商阶层所释放的文化能量。

嘉庆年间,天津诗人沈峻《津门迎神歌》是吟咏皇会的名作。作品描述皇会“鱼龙曼衍百戏陈”,随后视线稍转,记海神平浪侯庙会:“复有恬波称小圣,立庙瀛壖禋祀敬。未闻报赛举国狂,始信欢娱关性命。”意思是,人们礼奉小圣与崇祀天后一样,那酬神娱人的赛会狂欢,可是关乎行船平安的性命所系。

至晚清同治年间,津人华鼎元仍写海河两岸小圣庙,西岸“安澜平流神功著,额焕宸章庆典隆”,东岸“千帆输运风波顺,平浪侯宜锡特封”。光绪十四年(1888)《天津城至紫竹林地图》海河两岸恬佑祠、小圣庙齐全;十一年后《天津城厢保甲全图》只标河东岸小圣庙;及至庚子过后,盐坨一带被划入租界,坨没庙亦不存。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580.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