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玛丽和马克思》

网友 2023-11-07 14:52:39

假如你问我最喜欢的黏土动画是哪一部,2009年上映的《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 Max)必定是不二之选。这部澳大利亚电影没有什么古怪离奇的剧情,也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马克思和玛丽,一个是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孤僻少女,另一个是独居纽约旧公寓的肥胖中年大叔,天知道这样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迥异的两个人,居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未曾见面已惺惺相惜。

如果你碰巧读过美国女作家海伦·汉芙(Helene Hanff)的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你也许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都是远隔重洋的两个孤单的人,同样都是透过书信神交,也同样的,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而不得相见。当住在纽约的落魄女作家海伦终于攒够了路费,得以飞去伦敦拜会通信多年的笔友、查令十字街上二手书店的老板弗兰克时,却被告知弗兰克早就不在这世上;当墨尔本少女玛丽长大成人,经历诸多人生起伏后,终于鼓足勇气暂别故乡去纽约寻找马克思的时候,却在那间不止一次出现在她梦中的老房子里,见到孤独一人死去的马克思。

或许,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希望观众体会友情的难得与可贵,才会为这两个故事都写下缘悭一面、遗憾终生的结局吧。当玛丽见到已经离开人世的马克思,在故去老友的屋子里徘徊并四处探望的时候,歌剧《蝴蝶夫人》中的那段《哼鸣合唱》(Humming Chorus)适时响起,辽远深沉,透出哀伤悲悯的意味,为整部电影留下一唱三叹的尾声。

如今,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早已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初面世的时候,这部讲述美国军官平克顿与日本艺妓巧巧桑爱情故事的歌剧,却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演出期间嘲笑与喝倒彩的声音屡屡不绝。普契尼不得不大幅修改剧作,将原本的两幕拆分为三幕,并增添了一首咏叹调,才令这作品的结构愈见圆融。感人至深的《哼鸣合唱》出现在修改后的第二幕结尾处:即将调防的平克顿对巧巧桑许诺“当燕子筑巢时我将归来”,谁知一去就是三年,再回到日本,已物是人非。

《哼鸣合唱》全曲并不长,不过三分钟有余,旋律并无十分明显的起伏,由合唱团众人哼唱出来,没有文本,不交代情节,故此取名“哼鸣”。不过,你可千万别小看了这首无歌词合唱曲:它不单是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过渡,也为第二幕结尾时等待的喜悦与第三幕开篇时会面的悲伤之间的情绪转换,做足了铺垫。从某种程度上说,《哼鸣合唱》诠释了一个“等”字,等日出,等好消息,等久别爱人的归来。

电影《玛丽与马克思》片尾处,马克思又何尝不是沉浸在一场漫长的等待中呢?马克思给玛丽写了一封长信,其中有一句特别感人的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对于一辈子离群索居、孤零零地与食物与远方书信作伴的马克思来说,能说出“我愿意与你分享一罐炼乳”这样的话,应是对这段友情怀了最真纯的期待吧。也许,马克思是幸运的。一曲终了,巧巧桑没有等来她的爱人,他却等来了自己一辈子的朋友。

  • 本文地址:https://lvyou.luluxiong.com/gonglue/458.html
  • 侵权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