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03
《愤怒的印度女神》
《悍女》 《妇女参政论者》 《火车上的女孩》 《摔跤吧,爸爸》 迦梨◎得得
她们坚忍不拔到了疯狂的地步
“她们赶到每个政治集会的现场,不顾看门人的警告,摇铃、尖叫要求选票,淹没了发言者的声音。她们包围了下议院和白厅的办公室,在台阶上攻击大臣们,有一回还把教育大臣比勒尔先生击倒在地,踢他的小腿。她们还用锤子砸碎百货商店的玻璃,在邮箱里纵火,甚至未经许可进入议院,把自己捆绑在女士旁听席的栅栏上,不停地叫着:‘女性选举权!’会议进程因此终止。”
——著名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在《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中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初妇女的抗争。那是一个权力转移的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政府主义思潮、社会主义运动、劳工争取权利的斗争浩浩荡荡。性别战争、妇女选举权运动也奔腾澎湃。
英国电影《妇女参政论者》正是截取了这一段史实。
“旧社会,好比是,黑咕隆咚的枯井万丈深,井底下,压着咱们受苦人,妇女在最底层。”这是中国民歌教母级人物郭兰英的《妇女自由歌》,它承继了中国民歌自诗经时代以来的赋比兴传统,把女性的处境描绘得格外生动形象,而这个形象在某个年代不仅毫不夸张并且环球同此凉热。
尽管时至今日,职场性骚扰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但我们已经不能想象,一百年前,老板对女工的侵犯可以肆无忌惮到人人视而不见的地步。当然,妇女的困境不止这些。而抗争者面临的不仅是强力者的漠视、拘禁、狙击,还有家人的驱离、熟人社会的排斥。电影插入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影像:艾米莉·戴维森在1913年的德比马会上冲上跑道,被马蹄践踏,最终殒命。
“如果不制造出声响,就没有人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她们的一些过激行为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已然类似于恐袭,但她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穷尽了一切合法合理的途径都未能如愿。塔奇曼描述道:“她们坚忍不拔到了疯狂的地步,忍受饥饿、痛苦、自找的羞辱、非人道的对待,甚至死亡。”
她还记下了当年《曼彻斯特卫报》的一篇报道,在一次抗议行动中,管理员气得发疯,冲向这群妇女,以令人恶心的野蛮方式驱逐她们,把她们往柱子上撞,把她们扔下台阶,还拽她们的头发。“在另一个类似的场合上,男人们故意朝女人的胸部击打。也许激怒他们的正是这些女人没有使用女性的诱惑力,而用攻击的方式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帮泼妇,没有性别的悍妇,这些两足动物!’一位非国教牧师怒斥,这番话比所有的评论都更能说明问题。”
《妇女参政论者》的片尾,滚动的字幕推出了各国承认女性选举权的时间表,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个平权纪年表上,中国的位置并不落后。
以女权之名“蹭热点”简直有罪
荒蛮的西部小镇,哑女和丈夫孩子们过着艰辛但温馨的日子,她凭借自己的医疗知识服务乡民,突然有一天,她发现新来的那个牧师十分眼熟,原来是她一直躲避的恶人,一场骇人的杀戮与复仇之旅开始了。电影很有野心,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父权、男权,甚至还指向了神权,但它的表达更像是以女性之名的西部片与邪典电影的合体,电影的名字叫《悍女》。
经常搭火车的女主角望向窗外,铁路旁一家人家的生活场景引起了她的注意,日复一日的观察她仿佛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各种斗折蛇行,各种恍惚迷离,结果却是……用一位豆瓣网友的评价:“女主绝育遭抛弃,小三负疚性泛滥。原配酒醒灭渣男,二奶醒悟补一刀。”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火车上的女孩》。
……
以上两部作品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架势拉得很足,企图心不小,但地动山摇之后,蹦蹦跳跳跑出来的是一只耗子。我简直怀疑它们只是在“蹭热点”——毕竟,女权电影最近几年俨然是一股劲流、一门显学。很容易搏眼球,还总能在各大电影节有斩获。每看到这类以女权之名的魔幻式、传奇式表达,常常不免齿冷。这与看到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的反应同理:本来是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惨痛无极,是十万青年十万兵的艰苦卓绝,却被你们如此轻浮地表达,不仅无耻,简直有罪。
关于女权,我更钟爱那些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尽管“真实”在以另一种介质再阐述的时候可能会有夸张变形,但它所依据的事实总可以令我们在回望争取女性平权这件事的时候,不能不叹息:这一路走得有多辛苦,这才是坚硬的现实。《妇女参政论者》如此,美国电影《隐藏人物》也如此。它们共同指向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种权利都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靠谁的恩赐,人类在通向自由、平等之路上,每纳米的进步都来之不易,它是先贤们用血泪甚至是生命换取的,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并心存感激。
在最发达的美国,在美国最尖端的科技领域,直到上世纪60年代,依然“黑白分明”,我们聪明倔强的女主角靠实力终于进入全部由白人组成的部门工作,尽管只有她一个黑人,但他们还是将咖啡壶分成两种,她只能从专属于她的那只壶中倒咖啡,不可僭越。这个细节比另一个更抓人的细节——她必须快跑近一英里到另一座楼里专供有色人种使用的卫生间如厕更让我震惊:跨楼如厕这个细节据说与史实有所出入,但分壶而饮却是百分百的事实。当这个黑人妇女穿过那些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强大脑的精英人群,去倒取那杯独属于她自己的咖啡,那些人的良心真的就不会痛吗?
制度保障的歧视、堂而皇之的欺凌。
它们距离今日今时,近得让人心寒。
《隐藏人物》揭露了美利坚的一段丑史,但它走的不是“控诉路线”,也没有搞“渣男帽子”大派送,三位女主角的反抗方式平和、坚韧、阳光,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博弈中,一点点拓展着生命的边界——这不正是绝大多数职业女性共有的“斗争方式”与奋斗历程吗?
强者的助推与弱者的自救缺一不可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口碑票房双双飚至“现象级”。我在豆瓣上见证了N年未见的奇景:22万人参与打分、9万多条短评、4000多篇评论。但争论也很激烈:这位父亲到底是不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女儿的“法西斯”、“直男癌”?
我当然认为这种脱离具体语境的苛责是一种中产阶级式的“何不食肉糜”,根本不值一哂。没有父亲最初的“强推”,女儿们的命运既定,小小年纪便嫁作他人妇,从此在西西弗式的家务劳动和家暴有理的社会环境中完成自己的一生。正是两代人的努力,女儿们才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父亲发现了女儿的天分,而最重要的是,女儿们虽然最初是抗拒的,但她们其实具有她们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运动员人格”:渴望赢。最重要的那场比赛父亲缺席了,长女独自走上了赛场,“父亲不在场”这个设置是多么了不起的超拔,没有父亲做定盘星,女儿靠自己的硬实力与巧实力,走上了巅峰。这是两代人的胜利,是父亲的梦想与女儿的梦想的交融,怎能不令人动容。深具社会责任感的阿米尔·汗一直用他特有的方式反映并试图改变印度的现实,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他当然深知强者的助推与弱者的自救缺一不可,共同合力才能赢得社会进步的空间。
与其硬要从一部虽然满是套路但特别动人的体育电影中解读父权与女权,不如直接观摩一下真正的印度女权电影:《愤怒的印度女神》。
片中几位女孩子是大学同学,因为有一人大婚,闺蜜团从四面八方齐聚果阿。企业家、歌星、在宝莱坞发展的女演员……她们已然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并且美而慧。但在一个女权不彰的社会中,没有人能免于恐惧。点题之处在电影的四十分钟处:她们展阅一幅女神杜尔迦的画像,还调皮地模仿杜尔迦的形象,瞪眼吐舌拍了一张合影。
杜尔迦是印度复杂神谱中一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在中国又被译为难近母,她的本尊肤色金黄、面容娇美,坐骑为虎或狮。但她有九种变相,其中一种变相赤睛吐舌伸展十臂狞厉可怖,当她呈现这一忿恚相时,她是嗜杀的恐怖女神,名字叫迦梨。迦梨的最大功德,是与恶魔阿修罗海沸山摇的战斗,她最终战胜魔界,从此作为降魔女神被崇拜。
《愤怒的印度女神》后半部调子急转直下,一个女伴被恶徒性侵惨死海滩,赶来的警察用充满狐疑的目光打量这群女孩,一连串的连环质问甩向这群已经惊吓过度的女孩:为什么她要晚上一个人出来散步?你们为什么都穿得这么少?你们参加谁的婚礼?什么?女人和女人结婚?
——显然,指望着国家机器为自己伸张,不仅概率很低,反而可能是另一场羞辱的开始。既然法制不彰,便只能私法救助,于是美丽的杜尔迦变成了嗜血狂暴的迦梨,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姐妹报仇雪恨,讨回了公道。
印度近年来因它连串的恶性强奸案,为自己获得“强奸之都”的恶名。单纯以艺术标准来衡量,《愤怒的印度女神》只能算是过了及格线的作品,但它强烈干涉现实的勇气却令人敬佩。而且它比欧美影片更容易让中国观众共情——虽然我们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面对我们这位邻居的时候,许多人常有莫名的优越感,但在“女性观”这个领域,五十步真的不必笑百步。如果不服,请去百度“巫山童养媳”,请去搜索一部名叫《嫁给大山的女人》的电影,看它如何将贩卖妇女的罪恶包装成催泪感人的戏码,而故事原型在真实的生活中又经历了什么。
一方面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式的过度解读;另一方面,公然自我矮化的腐朽言论聒噪喧嚣。近日,一个60多岁的“女德倡导者”公然在高校讲演中张扬三从四德,她的奇谈怪论简直让人怀疑是大清国坟墓中复活的幽灵来到了人间:女性暴露身体会破坏家庭风水、贞节是最好的嫁妆。这位丁璇女士最雷人的论调是:“女人常挨揍不易生病”,“打打更健康”……
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折叠的时代,以思想观念精神境界论,中世纪人、现代人、未来人同处一个物理空间,共冶一炉,堪称世界奇观。当此之时要清醒:男女平权的理想,仍在远处仍需努力。助纣为虐发昏胡说固然恶劣,但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对一些不完全合于理想的情境,应保持“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千万不要“装外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