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深秋,适合去这些地方赏秋景!
噜噜熊旅游网
2023-11-10
不出北京城,就能饱览领先的美景!可能小伙伴们有些不太相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城里确实有几座独特建筑。它们不同于老北京的古色古香,这些建筑有独特的韵味在其中。和小编一同欣赏西式的建筑,体会历史的厚重感吧!
荣禄府西洋楼
从北京胡同代表南锣鼓巷中段往东一拐,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全长400多米,东到交道口南大街。菊儿胡同7号,是清代直隶总督、兵部尚书荣禄的宅邸。整个荣府原宅很大,占了菊儿胡同的一半,分为三部分。
地上二层带半地下室。西部是西式楼房,是攒尖顶塔楼构造。中为花园,东部为五进的中式四合院。中部和东部屋顶大部是坡顶,外立柱是圆形,开拱券大门,尖券和圆券窗。二楼有两处阳台,一层有露台,带西洋宝瓶栏杆,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阿富汗驻华大使馆。
东交民巷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它于1904年竣工并开堂。东交民巷天主堂规模虽然小,但是它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国外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堂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增加高度,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得比较完好。
王府井天主堂(东堂)
王府井天主堂,俗称东堂,又名圣若瑟堂、八面槽教堂,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王府井天主堂现存的教堂建筑是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整座建筑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建筑的风格。教堂虽然位于闹市中,但圣洁之气丝毫没有被消减,在节日里走过教堂,还能隐约听到教堂内浑厚的风琴声和唱诗班的歌声。
王府井教堂广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两侧有座椅供游人小憩,教堂南侧还建有绿地花园,以玫瑰花为主,所以取名玫瑰园,另外,在玫瑰园中还有一股人造泉水,名为叠泉。
王府井教堂内还保存着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的圣像。教堂在康熙五十九年地震时塌毁,第二年重新修建。嘉庆十二年时,因教堂神父搬运堂内图书而引发火灾,所幸教堂没被烧毁。不久后教堂被拆除,直到光绪十年,教堂再次重建为罗马式大堂,后被义和团放火焚烧。光绪三十年,罗马教会重建了教堂,最后便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西直门天主堂(西堂)
西直门天主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是北京四大堂中建成最晚的。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西直门天主堂是2008年再次翻修后的成果。祭坛已改为大理石地面;祭台像是一幅三折式金碧辉煌的、尖拱形圣母加冕像;白色中文祭台形似诺亚方舟,而最前边的拉丁祭台是早期教会遗留下的珍贵遗产。
宣武门天主堂(南堂)
宣武门天主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俗称南堂,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605年。现存的建筑建于1904年,是一座三层的巴洛克建筑。
西直门天主堂的面积较小,原本建有一座三层高度的尖顶钟楼。从文化大革命期间钟楼拆除后,仅仅在教堂主体建筑北侧余下一座一层楼高度的八角形墩台。教堂建筑的表面被浓密的爬山虎覆盖,整座教堂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颇不起眼。但教堂内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使得从内部看来教堂依然高大华丽。
现在教堂正面的北墙是倚着原来的北墙后接出来的。有一座圣母山建在了门内,成为北京较早一座建在室内的圣母山。 重修后恢复原貌,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什库天主堂(北堂)
西什库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独具特色的。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